民主投票是直接民權的體現,蔡英文當局卻視之為洪水猛獸,操作公家機器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無所不用其極。經民進黨一個多月的強力動員反宣傳,四項公投於2021年12月18日全部鎩羽而歸,且不同意票全都高於同意票。相對地,原本民調預測看好公投會過關的態勢,國民黨卻沒有善用此股民氣傾力把支持者召喚出來投票,最後投票情況冷清,藍軍只能慘對自己的敗績。
蔡當局為何能得逞?
蔡當局之所以能擋下四項公投案,主因在於公投與選舉脫鈎,導致投票率偏低。照理說,四項公投案都不是高度政治性議題,尤其反萊豬與護藻礁等皆攸關民生,結果卻只有四成選民出來投票。究其原因,除了天候因素,更關鍵的就是沒有“綁選舉”,使選民缺少出門投票的動力。試觀2018年底的縣市選舉,七項公投案全部通過,使得民進黨決定修法,讓公投單獨舉行,不再合併選舉投票。此項策略果然降低整體投票意願,增加了衝破門檻的難度。表面上,蔡當局拗說公投綁選舉會造成選務大亂,所以必須切割辦理。然而,公投的目的,即是讓民眾展現直接民權;與選舉互綁,則是要盡量避免公投因投票率不足而缺乏民意的代表性。可見,與選舉脫鈎的公投,嚴重剝奪了選民的投票動機。這次公投的結果,證明脫鈎選舉後的公投,根本不是深化民主,而是架空民主。
尤有甚者,在民進黨操弄下,台灣意識被極度擴張,進而把四項公投炒作成“抗中保台”之戰,甚至變造公投的主題以刺激民眾所謂的“亡台感”,讓社會失去了理性冷靜討論的空間。諸如:曲解真相,放任農委會主委將萊劑比擬為動物的健康食品;威嚇民眾,揚言沒有三接就要多燒500萬噸煤;竄改公投,移花接木地把“反萊豬”說成“禁止美豬”,把“珍愛藻礁”講成“停建三接”。更不可思議的是,蔡當局利用意見的不同來操弄對立,以“台灣隊”之名,行分化分裂之實,甚至將“四個不同意”加碼成“不同意中國併吞台灣”,頻打“中國牌”或許有助於民進黨召喚基本盤歸隊,但不擇手段的仇恨動員的結果,不僅讓公投變了調,而且也使得台灣民眾再度陷入仇恨敵對。
再進一步言,民進黨為了打贏公投,最後宣傳下足猛藥,直接訴求“反萊豬”會傷害台美關係,又說兩項能源議題若通過,不僅台灣中南部空污難解,島內更將面臨缺電。試觀民進黨在宣講藻礁公投案、重啟核四案時,不惜喊出既簡化又可朗朗上口的煽動性言論,堪稱對基本盤催票有效。而觀察開票的結果,從四項公投的同意與不同意的票數差距來檢視,體現出很多民眾都是遵照“四個同意”或“四個不同意”的指示來投票。易言之,蔡英文號召所有黨政人員全力營造“政黨對決”的形勢,成功輾壓了選民的意志,也影響了最後的公投結果。其實,台灣自有公投以來,公投便一直就是政黨競爭的工具。此次公投前民調顯示,選民的抉擇與其政黨偏好高度相關,可見即使是民生議題的公投案,表面上交付公民決定,選民想的卻還是政黨對決。
國民黨敗在哪裏?
至於四項公投結果國民黨為何大敗呢?這四項公投與民生相關,連署時也有不少民意支撐,不僅有助於國民黨親近民意,也可讓黨內藉機團結整合,藉此徹底轉骨改變,但終究還是擺脫不了黨中央不溝通,黨內縣市首長諸侯自掃門前雪的陋習。例如:有多個藍營執政的縣市長因態度曖昧,使得其縣市最後投出了與黨中央立場逆反的結果,這固可歸因於民進黨強力動員之累,但恐怕也與縣市首長首鼠兩端有關。公投結果證明選民的投票行為與民調有近20%的落差,當民進黨將公投之戰操作成政黨對決時,更激起中間選民的倦怠與反感,使得不少中間選民最後決定不去投票。更嚴重的是,國民黨的公投戰略戰術從“兩個同意”到“四個同意”,從“尊重人民”到“不信任倒閣”,策略步伐紛亂不堪,更無團結整合的能力。而政黨對決成了藍綠基本盤的對決,結果就是藍盤小於綠盤而吞敗。
要言之,這次公投,失去執政縣市首長奧援的國民黨,組織動員最後完全失能。而公投最大的輸家,其實是民眾,因公投已遭閹割,無法成為有效制衡的手段,民進黨倒行逆施將更有恃無恐。
“公投”後對台灣有何影響?
緊接着,來分析“公投”後對台灣政局與民眾生活的影響。四項“公投”全部沒過關,但民進黨蔡當局面對四項“公投”所揭示的台灣難題,並未因擋下“公投”而解套,反而將台灣推向另一個險境。如今七千年藻礁危殆,核四重啟也碰壁,挑戰蔡當局能源政策的聲浪已被壓制,但民進黨能因此保證不缺電了嗎?加上反萊豬進口“公投”未過關,民眾正等着苦吞萊豬,雖應尊重民眾的“公投”結果,但消費者選擇吃與不吃的權利不能被剝奪;尤其,“公投綁選舉”並沒過關,以後就是要“公投”根本無法過關,導致“公投”無法成為解決政治爭議的途徑。這麼一來,台當局將會種下增加更多的財政支出,民眾的健康更會受到危害,自然環境更遭破壞,高電價與高物價以及扼殺民主等許多隱憂。
尤有進者,在民進黨完封四項“公投”後,翌日蔡英文即食髓知味召集相關高層、縣市首長與黨內派系代表會商,要求盡速修法將新竹縣市合併為第7都,劍指2022年底的縣市選舉,為即將卸任的新竹市長林智堅量身打造。緊接着,又以突擊方式將2022年度的總預算案逕付立法機構二讀,完全無視民意監督的機制,等同全然是將其一黨利益凌駕於台灣全民利益之上,其行徑堪稱已抓住台灣公民社會的軟肋與在野黨軟弱的缺陷,繼續有恃無恐、予取予求。
此次公投有兩項議題與能源有關,一個是重啟核四,一個是珍愛藻礁,後者涉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劃,結果兩個都不同意。重啟核四未通過,意味着台灣廢核之路不再回頭,核四固然不可能重啟,核二與核三也將依既定時程除役。
珍愛藻礁未通過,讓蔡當局能繼續蓋三接,把天然氣發電比例往5成提高。但從供電結構來看,2022年之後缺電風險確實越來越高,2021年發生兩次全台大停電,都是因供電緊繃。未來5年用電增加率將達2.5%到3%,廢核後供電勢必減少;替代核電的綠電建設卻進度緩慢,2021年佔比僅5%,距離2025年20%的目標遙遠。短期而言,缺電風險確實大幅增加,即使台電協調用電大戶、甚至降載供電,均難逃缺電風險。由於蔡當局以增加天然氣發電因應廢核與用電需求增加,預計6年內將增建總裝置容量1226萬瓩的天然氣發電機組,這將造成電價上漲的龐大壓力。再加上更長期而言,台灣將因碳排放增加而面臨全球壓力,特別是先進國家的貿易抵制與懲罰。
反萊豬“公投”未通過,台灣民眾被迫苦吞萊豬,也是無可奈何。但蔡當局嫌這樣還不夠,立刻為民眾追加了日本核食。民進黨與日本自民黨議員2021年12月24日舉行2加2會談,對談重點是台日經貿合作議題,日方果然主動觸及福島5縣食品進口議題,看來接着恐難抵擋福島食品的長驅直入。其實,民進黨國際部日前舉辦公投結果分析座談會,已先一步為開放核食敲邊鼓,與會政商人物均聲稱,台灣要盡快開放福島食品進口,落實與他國關係的深化。綠委郭國文還說,台灣要加入CPTPP,就要先展現誠意給日本看。言下之意,全民一起吃福島核食,就是犧牲健康對日展現最佳誠意的機會。事實真是如此嗎?實不無疑問。
總之,在此次四項公投被民進黨完封後,幾乎已經不把在野黨看在眼裏,蔡英文可以指揮立法機構法案通過的時間,難怪民進黨一再用“逕付二讀”直接封口在野黨,看來大多數民眾沉默不去投票卻助長了民進黨的“民主獨裁”。尤其,台灣的能源政策隨風遠颺,民眾正等着苦吞萊豬,民進黨蔡當局益加有恃無恐,如今又可能迎來核食,顯示其往後行事作風只會更無所顧忌,看來台灣民眾只好逆來順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