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封面專題
外媒速覽
專家論壇
特別專題
觀察時評
財經透視
記者連線
熱點追蹤
區域聚焦
北京視角
台海觀瀾
國際舞台
香港財經
繁體
/
简體
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期
按年份期數:
請選擇年份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期數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首頁
>
台海觀瀾
>
正文
兩個指標顯示兩岸經濟難以脫鈎
文/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第3484期 2021-01-01發表]
【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在新冠病毒持續延燒肆虐不安氛圍中送別2020年,面對全球各國經濟無不受到疫情衝擊陷入衰退格局之下,台灣經濟卻又能夠擺脫新冠病毒威脅,維持經濟增長動能,呈現令人驚艷的表現,堪稱是在疫情狂流中的“璀璨明珠”。最近,英國《經濟學人》專欄將台灣經濟的亮麗表現加以歸納認為,除了並未因受到新冠病毒威脅,而採取全面封城之外,其原因包括:新冠病毒衍生遠距數位商機需求,引發電子相關產品出口暢旺;以及台商返台投資布局,活絡產業升級轉型動能,讓2020年台灣經濟增長幅度可能是四十年來首次超越大陸,正在重返往昔亞太經濟小龍榮光。
或許過去數年以來,台灣經濟毫無明顯起色,2020年瞬間亮麗表現,讓部分意識形態較為主觀的學者專家,在鬱悶多時後自我膨脹指出:台灣在晶圓製造佔有全球供應鏈結優勢,加上台商回流投資絡繹於途、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再創金融風暴以來新高、股市大漲等數據加持下,不但訂單數量、出口金額續創新高,而且工業生產、商業活動連月增長,使得島內、外重要經濟預測機構先後上調2020年台灣經濟增長預測及對2021年增長估值持樂觀態度,這些皆是顯示未來台灣經濟情勢將會一片大好,沒有接軌大陸市場不致造成脆弱化,甚至沒有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更不致於導致邊緣化。
▲
2020
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
12
月
9
日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廈門市和台北市同步舉行。全國台企聯會長李政宏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兩岸關係好,台灣人民才會好。兩岸越融合,對台灣同胞越有利。
”
(新華社圖片)
然而,2020年台灣經濟亮麗表現,在讓這些主觀的學者專家興奮之餘的同時,卻讓我們無法忽略其背後所存在的隱憂。亦即在《經濟學人》專欄中,並未預測“未來10年台灣經濟增長可以持續超越大陸”;尤其在專欄論述中特別指出,其問題在於“究竟是新的開端,抑或是持續衰退之中短暫偏離軌道”。換句話說,《經濟學人》認為,上述讓2020年台灣經濟亮麗表現原因的前者,將會隨着全球新冠疫情受到控制而逐漸緩和;至於後者,則是受到台灣市場狹小限制而不太可能無限加碼。尤其是在台灣整體經濟規模不足之下,根本難以再新經濟增長模式,更加甭提擺脫大陸經濟磁吸循環,甚至妄想再造台灣經濟高峰願景。這些既有現實,或許我們可以從兩個經濟指標的狀況,以及其發展趨勢,發現其端倪。
台灣貿易榮景依賴大陸
先從兩岸貿易變化加以觀察,依據台灣海關總署資料統計,台灣對大陸(包括港澳地區)的貿易金額,從1992年的僅有155.0億美元、2000年358.7億美元、2008年999.8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20年1至11月的1,951.5億美元,佔台灣出口金額的43.8%;若按大陸海關總署資料統計,則是佔同期大陸進口金額的9.8%。再者,此一期間台灣貿易順差,從1992年的129.6億美元、2000年274.1億美元、2008年670.6億美元,大幅增長至2020年1至11月的1,277.3億美元。顯示大陸不但已成為台灣的最大出口地區,而且台灣單方長期享有貿易順差,亦即如果沒有大陸市場需求,台灣對外貿易勢必呈現巨額貿易逆差,此一期間台灣經濟恐將難以維持增長。
在此同時,更進一步分析2020年1至11月台灣在貿易上有如此的表現,若從產品面來看,電子、資訊兩大產業因受惠中美貿易戰火轉單效益及新冠疫情蔓延衍生機會之賜而大幅增長,如果排除電子、資訊兩大產業,其他產業出口則是較去年同期衰退8.8%。若從地區別來看,出口至大陸市場(包括港澳地區)的比重上升至43.8%,出口至美國的比重增長為15.3%,其中來自大陸市場貢獻是美國的兩倍以上,如果排除中國大陸、美國兩個地區,其他地區出口則是較去年同期衰退0.3%。從上述數據中說明,此次台灣經濟表現是集中兩項產業、兩個地區的需求。亦即除了兩大產業之外,台灣多項產業狀況仍然疲弱,除了兩個地區之外,台灣出口貿易情形依舊存在困境,這種經濟並非全面性復甦,而是局部性轉佳,因此難以自我膨脹台灣經濟創新增長模式,甚至不易預測未來台灣經濟是否能夠持續榮景。
此外,更加無法忽略的是,過去兩岸貿易因產業技術差異而存在明顯垂直分工關係,形塑台灣出口原材料、半成品,大陸加工出口歐美市場格局。亦即大陸出口不斷增長,勢必提高原材料、半成品需求,帶動台灣對大陸的輸出,此一透過投資所延伸的貿易效益模式,已成為促進台灣生產活動、增加貿易順差之動能。不過,隨着大陸產業技術加速升級,兩岸產業逐漸轉型水平合作型態,使得台灣前往大陸投資所帶來的貿易效益逐漸削弱;尤其是在2011年之後,台灣對大陸之出口佔其進口的比重逐年下降,更加說明最近10年以來大陸供應體系日益完整,已建立成為全球許多產業供應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台灣鴻海精密集團的高新科技企業,1974年成立於台北市,現擁有120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1988年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在大陸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建立了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圖為位於上海的富士康科技集團。(視覺中國圖片)
大陸是台灣投資布局的重要選擇
再就兩岸投資變化進行檢視,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憑藉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比較低廉,加上地理接近與文化相似等自然人文條件相對優勢,磁吸台商前往投資。依據台灣官方資料統計顯示,從1992年至2008年金融風暴前夕為止,台灣對大陸的直接投資(FDI)金額共計648.7億美元,已成為台灣對外投資金額累積最多的地區。2008年5月之後,隨着兩岸關係較前緩和,再度引發一波投資熱潮,甚至2016年5月之後,並未因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而減少投資布局,至2019年12月止,台灣對大陸之投資金額達到1,946.6億美元,佔台灣對外投資金額的63.7%。如果加上其他管道,台灣對大陸之投資數量理應超過上述規模。
事實而言,從最近台灣電子電機產業同業公會的調查顯示,過去兩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戰火的催化,加上疫情延燒的肆虐下,促使許多台商進行重整全球生產布局,調整過度集中投資大陸策略,雖讓其公會廠商投資大陸的產能比重從高峰時期的接近八成略微下降,但維持六成以上。再者,若以2019年大陸百大出口廠商資料統計,其中電電公會廠商共有32家,出口金額佔比超過42%,顯示在貿易戰火及疫情延燒下,迄今大陸仍然是其公會廠商產能非常重要的投資布局選擇。亦即台灣若沒有對大陸投資熱絡的加持,則將減少頗為可觀的生產動能。
另一方面,值得重視的是,最近兩年以來受到中美貿易戰火及新冠疫情接二連三衝擊之下,在部分外資企業紛紛撤離大陸之同時,為了留住、吸引外資企業,大陸相關部門針對重點跨國外資企業加強金融支持力度,包括適用進、出口銀行擴大新增貸款、再貸款再貼現提供專項人民幣1.5兆元額度支持。大陸推動這項政策,其實是在傳遞兩個重要訊息,一是內、外資同等獲致政策大力支持,二是落實企業貸款挹注實體經濟市場。由於台商同等受惠,加上大陸有效遏制新冠疫情蔓延,領先全球各國開始復工復產;尤其在實施“十四五(2021~2025)”規劃,推動“內循環經濟”政策聚焦內需市場,以及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願景下,勢必產生許多中產階級崛起,其所存在的消費潛力,不容小覷,使得台商赴陸投資再度呈現熱絡逆勢增長現象。依據大陸官方資料統計,2020年1至10月共計核准台商赴陸投資金額4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年增47%,已逐漸擺脫貿易戰火及新冠疫情威脅之陰霾。
台灣無法擺脫大陸,尋找其他替代經濟引擎
從上述的數據顯示,過去以來若台灣沒有對大陸貿易的加持,以及對大陸投資之布局,則可能降低經濟增長動能;相對大陸無法忽略的是,在兩岸貿易暢旺,加上台商投資熱絡下,促進經濟快速崛起。在此同時,如果我們擺脫意識形態加以解讀經濟將會發現,長期以來台灣經濟增長是需要中國大陸市場的支援,相對大陸部分產業發展同樣是需要台灣技術之合作。從2020年1至11月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大幅增長,以及2020年1至10月台資企業赴大陸的投資再度呈現熱絡逆勢增長之現象,已經反映一個事實,也就是說過去兩年以來,雖然有不少的台商回流擴大在台生產,但是兩岸貿易或台商赴陸投資並未受到明顯影響,兩岸產業供應鏈結依舊在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牽引下持續運作,進而帶動2020年台灣經濟亮麗表現。
其實,過去台灣官方統計部門曾經針對中國大陸、美國經濟對台灣的影響進行模擬結果指出:“若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每提高1個百分點,則將會促使台灣經濟增長隨着提升0.29個百分點,如果美國經濟增長每提高1個百分點,卻僅提升台灣經濟增長隨着提升0.07個百分點”,中國大陸與美國對台灣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四比一,此對台灣而言,何者重要,不言可喻。很顯然地,如果此次沒有依賴大陸市場,2020年台灣經濟增長是極其微弱的,更加難以在全球環境極為不利下呈現亮麗表現。
畢竟,台灣受到自然資源貧瘠,加上市場規模狹小限制,尤其在全球倒數出生率,面對人口負增長現象下,不但先天優勢不多,既有條件更是存在不少困境。除此之外,台灣對大陸出口的高度依賴,加上大陸龐大市場規模對台商投資之強力磁吸,誠如許多較客觀的學者專家甚至直言:“台灣無法擺脫大陸,尋找其他替代經濟引擎”。此意味着,兩岸經濟關係已經是走進相互依賴、難以分割的地步,即使面對兩岸官方互動往來陷入僵局、溝通管道被迫中止、中美貿易戰火暫歇未熄及新冠疫情蔓延等全球環境呈現急劇變化之下,仍然難以撼動兩岸產業歷經多年以來所建立的緊密供需、共存共榮關係。
整體而言,面對大陸“十四五規劃”即將實施,從其內容中可以發現,積極推動相關交流合作,仍然是此一時期的對台經濟政策方針,已無疑成為兩岸領域許多廠商的正面訊息。雖最近四年以來,兩岸經濟關係飽受諸項非經濟衝擊因素頗嚴苛的考驗,但從上述的經濟指標變化中卻又證明,這些非經濟衝擊因素無法超越替代雙方在許多產業層面上已建立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需求”。展望未來,我們非常盼望雙方主政者都能給予兩岸經濟關係自然發展空間;尤其需要充分尊重市場法則、相對減少人為政治考量,俾讓兩岸經濟互動往來建立可大可久的“新常態”,共同迎接前所未有之新契機。
經導全媒體矩陣
微信
微博
FaceBook
網站(江西頻道)
網站(台海新聞中心)
眾志成城戰疫情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閒話大灣區
光明科學城 閃耀高交會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485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進出口商品
名稱與編碼中英文查詢
中國海關統計諮詢服務
廣州會計師事務所一覽表
經導系列雜誌-《同心》會刊
經導系列雜誌-《文化深圳特刊》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
友情鏈接:全球商報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