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香港財經 > 正文
樓價跌負資產急升
文 ︱ 本刊主筆 何潔霞 [第3551期 2023-08-31發表]
最近“負資產”三個字又成為樓市熱話。究竟什麼是“負資產”呢?這個被視為業主噩耗的名詞,在2003年沙士和2008年金融風暴時,曾導致不少業主墮樓、輕生,到底有多可怕呢?究竟“負資產”對地產市場有何影響?怎樣才能避免成為“負資產”業主?本刊記者特別採訪專家,他們表示,今年上半年樓價回升約5%,帶動負資產數字連續兩季減少,然而好景不常,樓巿在第三季表現持續牛皮,樓價呈窄幅上落,最近二手樓市受壓,交投亦大減,預期本季負資產數字有機會急升,料仍處於數千宗水平。
 

第三季負資產宗數上升至6000宗水平


何謂“負資產”,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表示,負資產就是資不抵債的意思。當樓價回調時,但凡物業最新估值跌穿尚欠銀行貸款額,都出現所謂的負資產。

舉例,一個買家購入一層700萬元物業,向銀行承造六成按揭貸款,意味買家自己需支付四成首期,相當於280萬元,餘下的六成貸款額420萬元就向銀行借貸上會。如果期內樓價突然逆轉,物業最新估值跌至只有400萬元的話,因為當業主持有單位的價值,已跌穿尚欠銀行的420萬元金額,就是所謂的資不抵債。

經絡按揭轉介營運總監張顥曦也表示,樓價急速回調是負資產的成因之一。根據金管局資料顯示,在2008年第4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由2008年第3季的2,568宗,增加至10,949宗。2003年6月底的高峰水平約為106,000宗。於2008年12月底,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涉及的金額由2008年9月底的60億港元,增加至248億港元。

而金管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末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由2022年第四季末的12,164宗,減少至2023年第一季末的6,379宗,按季減少約48%。今年二季度負資產個案錄得共3341宗,涉及金額173.51億元,對比首季錄得的6379宗及343.62億元,宗數及金額按季分別下降47.6%及49.5%,宗數及金額均連跌兩個季度。他指出,較早時宗數大減,相信是反映今年上半年樓價顯著回升。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字,樓價連升兩季,加之上半年銀行積極爭取按揭業務,對物業估價取態曾轉趨正面,因此負資產個案亦顯著回落。此外,負資產的按揭比率,即以未償還按揭貸款總額佔當前樓價而計算出來的比率,亦由去年的104%,回落至現時102%。

不過,他說,近日情況逆轉,隨着樓價下跌,按揭物業當前市值低於未償還按揭貸款,從而造成供樓人士資不抵債。也因此,使用愈高成數按揭的人士,早期承受負資產的風險亦會愈高。他預料第三季度樓價將持續偏軟,負資產宗數或按季上探至6000宗水平,建議有意置業之人士要衡量自身經濟及供款能力,置業後謹記按時供款,並且要預留充足的後備資金以策萬全。

記者翻查資料,長實油塘親海駅II以平爆價開售,項目於8月12日展開首輪銷售,惟新近錄得撻訂個案,連錄三宗撻訂,料眾買家共損失131.75萬元訂金。涉及單位為2A座及2B座的10樓、20樓,以及22樓的A、G、E室,實用面積283及707平方呎,屬一房及三房間隔,買家於今年8月12日首輪銷售以425.6萬至1,121.6萬元買入,眾買家當時採用愛才建築期付款。惟單位於日前顯示為“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後交易再未有進展”,料該批買家已棄購,並各自損失樓價5%、即分別為56.08萬元、21.28萬元以及54.39萬元。

 

負資產是釋出樓價愈跌愈有的信息


究竟負資產會帶來甚麼的影響呢?王美鳯指,目前負資產拖欠比率由上季0.04%,升至0.09%,但仍屬極低水平,從數字看只屬個別個案,再加上負資產個案回落及失業率跌至甚低水平,拖欠比率稍升帶來的信貸風險仍甚低。

王提醒用家宜入市前先評估自身供款能力持續性,預留不少於6至9個月供樓儲備資金,以提高按揭供款防守力,提防斷供至為重要;而籌劃置業預算時,每月總債務佔入息比率以不高於4成較為理想。

她繼續說,負資產是釋出樓價愈跌愈有的信息,當然只要買家按時供款,尚欠銀行按揭金額愈減愈少,若樓價沒有進一步下滑的話,負資產可在一定時間內自然消失。而且只要業主繼續供得起樓,銀行也絕少會要求買家補差價,所以一般來說,業主也不用太過杞人憂天的。然而,負資產之所以令人如此聞風喪膽,其實某程度是它釋出了樓價愈跌愈有的訊息,令到一批原本有意入市的準買家也不敢輕舉妄動,導致樓市出現買賣兩閒的困局。

例如,天水圍嘉湖山莊一個實用446呎的兩房單位,業主在去年10月時以530萬元買入,每呎呎價大約11,883元,但半年多後的今天,銀行最新只估到457萬元,估值大幅回落了14%。如果買家當日做高成數按揭,自己支付53萬元首期後,餘額477萬會找銀行上會,換言之,業主選擇即時贖樓,除了要繳付20%額外印花稅外,還要自己額外補回20萬元差價。又例如沙田第一城44座低層B室,這個實用284呎的單位,業主在去年尾以525萬元買入,但今日的估值也跌至457萬元,比起當日買入價低出13%。同樣地如果當日業主做了九成按揭,自己支付了52.5萬元,餘額472.5萬元向銀行承造按揭,賣樓需要自行15.5萬元的差價。

 

當年慘痛負資產歷史令人唏噓


兩位被訪者均認為,負資產亦會封鎖了業主的退路。香港自1997年金融風暴後,樓價便大幅回落,跌勢一路持續,期內累計跌幅達69%,也同步令負資產宗數攀上2003年第二季超過十萬宗的歷史新高,多個昔日憧憬新機場概念而熱炒的深井“浪翠園”、青衣“灝景灣”、荃灣“愉景新城”、以至新界“嘉湖山莊”都是當日負資產的重災區。

面對負資產困局,當時業主各出奇謀,有人組成負資產苦主大聯盟希望政府界入提供協助,有業主希望發展商可提供二按等財務安排共渡時艱;部份業主選擇撻訂離場,惜因以個人名義入市而被發展商追收重售差價;也有人被迫走上破產之路,甚至因未能接受現實而燒炭、墮樓的業主也比比皆是。

另外,負資產業主的另一個問題是要面對未能轉按,只能捱貴息。事實上,小業主面對處境相當尷尬。1997年金融風暴後,經濟失業率高企下,業主供款有壓力,他們希望賣樓離場,奈何樓價沒有任何止跌迹象之外,業主賣樓的話,並不單止蝕讓離場如此簡單,他們還要抬錢補差價才可以賣樓。

對於仍然願意供樓的業主,也因為不少在1997年時高位買入物業,當時承造超過十厘按揭,其後雖然銀行不斷減息至2003年時低見2.5厘,卻因物業估值跌穿借貸額,除非能夠補差價,否則並未能受惠轉按。只是其後因金管局就放寬了負資產轉按的門檻,而樓價又逐步回升,才令這批繼續供樓的苦主可以捱得過去。

 

減低借貸水平避免淪為負資產


王美鳯及張顥曦均預計未來負資產數目會越來越多。記者問今日歷史會否重演呢?又怎樣能避免淪為負資產?他們表示,結合失業率、負資產兩組數字繼續觀察下去,還要視乎業主本身是否急於賣樓,負資產才會對香港經濟有切實的影響。但今日跟2003年也有一點很大分別,就是今日二按及發展商高成數按揭的規模,可能比想像中大。單計目前的新盤,就有超過17%都有借取發展商高成數按揭, 由於金管局公布的負資產數字只包括受規管的銀行,並不包括財務公司。數字未能反映當日借用發展商高成數按揭買家,他們是潛在負資產的高危。

因此,要避免自己淪為負資產,最直接就是減低借貸水平,特別是現在不少新盤都提供“供息不供本”的按揭計劃,都屬於起首幾年不用供本金,只需償還利息的付款計劃,變相買家幾年後都未必須要供本金,只要樓價跌穿首期範圍,就很容易成為負資產。除此之外,買家要養成定期還款習慣,以防在經濟下滑,會成為銀行追收差價的借口。同時間,買家也應為自己建立後備資金,起碼在處於失業危機時會仍然可以捱過去。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