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然而,相形之下,中國的人民幣在全球的影響力較之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完全不成比例。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多年來公佈的資料顯示,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所佔的比例長期徘徊在3%左右,不僅較美元、歐元相距甚遠,與英鎊、日元也有較大差距,甚至不如加幣和澳元。
不過,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嚴重滯後的局面正在得到改變,自從2012年人民幣跨境結算系統(CIPS)建立以來,人民幣在中國對外經貿交往中的跨境結算金額不斷擴大,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結算中的比率也穩步提升,據最新消息報道,今年3月,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的使用首次超過美元,中國減少對美元依賴的努力,又跨過了一個里程碑。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所佔份額從2010年的接近零上升至今年3月底創紀錄的48%,而同期美元所佔份額從83%降至47%。短短10多年時間,人民幣在中國跨境收支中的使用發生了質的變化。
人民幣在國際收支中所發生的這種喜人變化,也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確認。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4月24日稱,俄羅斯與中國間超過70%貿易結算已經轉為本幣結算,中俄貿易結算正在加速去美元化。 4月26日,阿根廷經濟部長馬薩宣布,阿根廷將使用人民幣來結算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代替美元支付。今年的1月份,阿根廷中央銀行表示,阿根廷和中國正式擴大貨幣互換協議,認為這將強化阿根廷已有的1300億元人民幣外匯儲備,並激活350億元人民幣可支配額度。
人民幣之所以發生如此之大的喜人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不斷加強,給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眾所周知,中國已經從一個製造業弱國轉變成為了一個製造業大國,局部製造業領域已經可以和當今世界一流強手一較高低。可以說,中國製造正在得到世界普遍的認同,中國製造的產品在世界越來越暢銷,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對中國製造的產品產生了市場依賴。在這種背景下,按照中國的意願,用中國的貨幣購買中國的產品不僅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經銷商所接受,而且正在成為國際貿易新的流行結算方式。
第二個原因就是美元霸權禍害世界,迫使全世界迴避美元,以規避風險,從而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機。近年來,美國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僅利用美元霸權制裁和圍堵其敵人,而且還利用美元霸權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和威脅,不僅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美國的敵人被踢出了美國控制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而且為了對付中國,美國政客甚至威脅將香港排除在SWIFT之外,特別是自去年以來,美國通過激進的加息措施,收割全世界,令絕大多數國家苦不堪言。美國的所作所為已經令全世界認識到,美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金融不穩定因素,也是最大的金融風險根源,因此,必須盡最大努力和可能規避美元動盪可能帶來的風險,而表現穩健且得到中國經濟強有力支撐的人民幣,則成為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和投資者的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