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香港財經 > 正文
港股“五窮月”魔咒靈驗嗎?
本刊記者 何潔霞 [第3543期 2023-05-10發表]
香港股市有句俗語“五窮六絕七翻身”,意指股巿經常在5月、6月造淡,到了7月則會回升。而老外也有說“5月賣股去放假”(Sell in May and go away),就連日本亦因為企業普遍在3月底派發花紅,4月初會有一堆買盤,5月與之相比,表現就較弱。今年是否也是一樣呢?本刊記者特別走訪學者及財經分析員,看看情況如何。
 

統計顯示5月下跌機會約三分二


剛踏入5月,港股是否傾向低走呢?記者先回顧歷年數據看看究竟。記者以2000年的過去22年間資料對比,有14年港股於5月錄得跌幅,當中跌幅最大是2012年,跌11.7%,其次是2019年,跌9.4%。2012年5月股市急挫,是因為當時歐債危機爆發,市場憂慮希臘脫離歐元區,以及西班牙及義大利債務違約,當時恒指約在20000點水準;2019年5月則是由於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國出口進一步惡化所致,恒指仍在27000點水準。



舊數據更反映2000年以來,港股在5月有近三分二機會是會出現下跌,因此“五窮月”港股傾向低走是成立的。另外,過去22年5月股價平均表現為-0.59%,平均跌幅並不高。若把錄得下跌的14年抽出計算,下跌年度的平均跌幅則為3.86%。值得一提是2009年5月錄得17.1%的升幅,為2001年以後各5月中最佳表現,然而當年港股受累金融海嘯波及,恒指4月曾見13000點,其後反覆回暖4月底見15000點,至5月底衝上18000點。儘管升幅強勁,惟實際2009年5月恒指點數均較表現最差的2019及2012年5月水準為低。故此,從數據總結,5月港股表現有低走傾向,然而平均跌幅卻不高。

然而今年“5窮月”是否真的窮呢?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稱,大市開始步入5月份之上旬,傳統而言有“五窮六絕七才翻身”之智慧,惟今年情況絕對不同,因自2月開始,大市已連續3個月屬先高而後低之形態,先看2月,恒指是由2日之高位22,311點跌至27日之低位19,804點,即月內之波幅為2,507點,到3月份,恒指是由7日之高位21,005點跌至20日之低位18,829點,即月內之跌幅為2,176點,再看4月份,恒指是由17日之高位20,864點跌至26日之低位19,520點,即月內之波幅為1,344點,單從上述資料看,大市確已連跌三個月,故今年自2月份開始已窮,且亦已窮足三個多月,故5月份如再見反覆受壓,即表示只屬跌勢之延續。 

 

大市暫仍持續反覆  上破22,700點或跌穿18,829點


郭治思再從技術上看,他說,大市自今年1月27日高位開始之下跌,暫見底於3月20日之低位18,829點,即累積之跌幅其達3,871點,而直到目前一刻止計,整個大市暫仍持續反覆於上述波幅之內,由於3,871點之波幅絕對不能滿足年內之所需,故在本年餘下之交易日,理論上該有更大之波幅點出現,即恒指如不能上破1月27日之高位22,700的話,則似會跌穿3月20日之低位18,829點。

他跟記者說,談到此點,不妨拉闊一點看,去年之低位為10月31日之14,597點,此亦為整個三期態市暫時之低位,其後大市出現報復式反彈,大幅上升8,103點至今年高位22,700點,而由此刻開始,大市進入大幅急升後之正常調整中,而跌勢亦持續至今從資料看,如去年10月31日之低位是為三期態市之左腳,則大市可能會在未來進一步回調,從而往下尋找三期態市之右腳。

 

沽清直搏率不高


安泓投資總監兼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楊書健就認為,五窮六絕七翻身的投資策略,即5、6月沽空恒指,7月做恒指好倉,就按此策略進行了回溯測試(backtest),可見過去20多年測試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1.5%,表現不算很高,但考慮到入市時間只有3個月,表現尚算不俗。而且較全期買入後持有(Buy & Hold )策略的CAGR%只有1%更佳。此外,這策略的贏面(winning percentage)為59.6%,表現不過不失。

他繼續說,不少股巿每季公佈業績,每季會派息。每年的股息分開4次派發,就算是現在算是不錯的6厘息,平均每季派發的話,也就是每季1.5厘。假如有股息稅,企業或者更流行以股票回購的方式把資金還給巿場,處理得宜的話,理論上會增加每股估值,但短期效用未必明顯。這類企業的股息則進一步降低,例如股神畢非德鍾情的行業霸主,股息率低至一兩厘,每季派息更只有最多0.5厘,加上某些股巿沒有印花稅,甚至券商以免佣吸引資金,交易成本可以接近零。所以投資者也許只放棄了0.5厘的股息,交易成本又低,因此5月賣盤的機會成本不高,變成純粹對股價的看法。如果“五窮六絕”效應令股價跌了超過上述成本,5月賣貨然後7月買回,理論上投資者就擁有更多股數。

他強調,當然這個策略都有風險,若5至7月股巿上升或者牛皮,投資者的持股就愈持愈少。尤其是股價造好,往往是先有好消息帶動抽高一兩日,錯失了急升,長期表現就遜於指數回報。特別是年初至今,全球股巿還是受制於去年利率攀高。現時歐美的通脹率逐漸回軟,再加上銀行問題、衰退疑惑等因素,聯儲局6月的會議完全有可能改口風,到時各類資產就會迎來一轉升幅,會打破“五窮六絕”效應了。

他指出,香港的情況更特別,香港沒有股息稅,因此股票的派息率往往比全球的同業更高,不少藍籌股就可以派到五六厘。而且香港半年公佈一次盈利,一年只派兩次息。因習慣使然,不少公司都傾向派一次較小的中期息,然後計及全年業績之後,再派更大的全年息。一些本地藍籌股的全年息,可能佔了全年派息的七八成。股息率6厘,全年派息就是4厘以上。

“12月結束了財政年度,一般3月中至3月底公佈盈利,加上其他程式5月中才除淨,可能到了6月第一周才拿到股息。6月底半年期結束,7月底或8月初公佈了中期業績,最快8月底就除淨和派息。因此,假如投資者因為“五窮六絕”賣了持股,就放棄了比較豐厚的全年息。而“七翻身」沒有立即買進的話,尤其巿場氣氛回暖得不夠快,一拖再拖就有機會連同接下來的中期息都放棄了。買收息股而最終放棄所有派息,怎樣算都會不化算。”他說

他繼續說,香港股巿買賣有印花稅和佣金,其實投資者的機會成本更高,我們計算過一些常見的收息倉位,“5月放貨7月購回”的策略之下,股價需要下跌5%左右才打和,股價要跌到10%以上才算有顯著結果。收息倉位已經因為持有業務穩定的藍籌股,還有分散投資等效果,整個倉位兩個月下跌5%的或然率就更低。故此,除非大巿處於跌勢,否則為一句“五窮六絕”沽清持股,值博率實在不高。

外國投資者交易較少,另一個原因是有資本增值稅,賣股所賺的價差需要按入息來交稅。香港投資者沒有這層考慮,因此高回報的倉位快買快賣的確比較常見。但是用以產生現金流的收息倉,就應該考慮一動不如一靜,等待一下,股息又進戶口了。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