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過去三年美容業受到疫情打擊,美容院生意慘淡。圖為受疫情影響暫停營業的美容機構。(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經歷959天,3月1日起香港的口罩令終於撤銷了。時隔近三年,市民終於可以脫罩以“真面目”示人。要說最開心的誰,當屬一群“貪靚”的女生。要說哪個行業最開心?莫過於美容業者!
女士貪靚 業界受惠
記者在觀塘APM商場看見,不少女士在美粧專櫃前挑選各種各樣的美粧產品,也有不少顧客在鏡前試裝。周女士告訴記者,她這次血拼了千元購買唇膏、粉底等化粧品。她笑言,“終於有機會打扮”。她坦言,疫情期間,經常戴口罩,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素顏為主,“現在不用戴口罩了,出門還是要打扮打扮,始終要以臉見人。”
香港化粧品零售商莎莎發言人認為政府放寬口罩令後,社會氣氛及市民消費意欲明顯向好,將有利香港零售市道復甦。預計化粧品及護膚品的需求會有所增加,特別是粉底、胭脂、唇膏等產品,隨著粵港全面通關後,旗下店舖的人流明顯較疫情前暢旺,自1月與內地通關以來,公司的內地客大約佔兩成多生意,來自內地客的每月銷售亦見增長。
也有不少女士表示,疫情期間總是戴口罩,出現了“口罩肌”問題,現在口罩令撤銷了,“美容”這個議程必須趕快安排起來了,去色素、去“粒粒”、淡化色斑等美容項目成為當下熱銷產品。
美容院老闆按樓挨過寒冬終迎陽光
業界組織代表指出,近日臉部護理或瘦臉療程的預約上升至少2成,最多更升逾6成。
說起撤銷口罩令,NU DERMA美容院負責人陳雪茹眉開眼笑,她告訴本刊記者,3月1日撤銷口罩令當天,打電話來諮詢美容服務項目的顧客多了起來。整個三月的預約幾乎滿檔。疫情前,她的美容院每日可接待25個顧客左右,疫情期間只剩一半數量,現在已可差不多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陳雪茹從事美容業29年,過去三年受到疫情打擊,美容院生意慘淡。疫情期間,包括美容院在內的多個處所經常需要配合防疫政策而停工停業。“加加埋埋停工超過5個月,每次停工,都會影響客人的心情,他們消費會更加謹慎,畢竟購買的都是預繳式療程服務。疫情期間生意只剩一半,加上租金、防疫用品等令成本上漲。”陳雪茹說,可以用寒冬來形容整個業界的生存狀態。
當時她抵押樓宇借貸200萬元,以維持美容院的生計運作。“我沒有想過要關掉美容院,我寧願去按樓、家庭省吃儉用,也希望把美容院的生意維持下去。我們美容業是服務性行業,大多是預繳式套餐的美容項目,既然我銷售出去了,就要完成我的服務內容。而且很多客人都是我的朋友,疫情期間相互扶持。”
之前因疫情,陳雪茹店裏有三成美容師與按摩師,選擇離港返回內地或決定轉行。今年自從內地與香港恢復開關後,大部份已返港復業,加上聘請兼職,因此人手暫時足夠。但她估計隨著社會復常,將需要聘請更多員工,會繼續勸喻對美容業失去信心的同事重操舊業。
“現在雖然客人需求大預約爆滿,但很多顧客都是消耗以往已購買的療程。”她相信,隨着推出新一輪的電子消費券,接下來美容業銷售額會有所提升,期待很快可以回到疫情前水平。
業界料年底生意才回復疫前水平
香港美容業總會主席周偉成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口罩令撤銷對業界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情,社會逐漸復常,社會氣氛轉好,市民的消費信心回來了,有助增加顧客護膚的動機。他預料業界生意額最快在年底才可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雖然現在已經撤銷了口罩令,但大家都需要時間適應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他認為政府續派消費券對業界復甦是有幫助的,能夠帶動社會消費的氣氛,美容院也會因而得益。
不過疫情肆虐三年,美容院也大受打擊,疫情期間因應政策需要,業界停業超過5個月,不少美容院面臨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為了生計,也有不少從業者因而轉行。面對顧客流失及人手不足,周偉成認為,短期來說,可考慮輸入外勞,但從長遠來說,更要想辦法如何培育及吸引年輕人入行,以彌補行業人手不足的問題。
而化粧品方面,香港化粧品同業協會監事長何紹忠則表示,口罩令撤銷,能夠帶動化粧品、例如唇膏及眼影等銷量,刺激化粧品生意,加上通關因素,形容現時市面購買氣氛活躍。他相信,業界在第二季整體生意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三成,下半年有望比去年同期多約5成。但他說,前線人手不足,預料今年生意未必可返回2018年的高峰,但認為前景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