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香港財經 > 正文
“逆隔离”,“0+7”…… 11月完全“通關” 可能性有多大?
"Reverse isolation" and "0+7" ...... What is the likelihood of full "traveling with the mainland" in November?
■ 本刊記者 李文慧 [第3526期 2022-09-19發表]
 
不久前,歌神陳奕迅12月重開跨年演唱會的消息刷爆社交媒體,內地和香港的粉絲都大為振奮,驚喜自己的偶像暌違9年再次踏上紅館。這場演唱會來遲多時,原本是定於2019年舉行,但因為當時的黑暴取消;接着到了2020年初,疫情又突然襲來,從此擱置,一拖就是三年。演唱會的主題、票價甚至宣傳海報都沒有變,和三年前一樣,但是2019年曾經買過票的內地樂迷,恐怕再也無法輕易回香港,一睹偶像的風采了。

“紅館那麽大,卻沒有我的位置”、“搶到票又怎樣,又不通關”、“香港的朋友們,替我看一下Eason”、“年底有沒有可能通關?”......“眼饞”的內地網友們紛紛“哀嘆”自己去不了香港。

2022年你和陳奕迅演唱會的距離有多遠?一張票,一條河,又或者是一個身份?那麽近又那麽遠。香港已經封關900多天了。

在這900多天的時間內,香港的疫情有好的時候,連續清零,也是離“通關”最近的時刻;也有跌到谷底的時候,一天幾萬幾萬的增長,總之起起伏伏,香港在這兩年多的抗疫道路上付出了沉重代價,也吸取了教訓。

現在到了第五波疫情末尾,每天的確診數字又回升到1萬左右,在下半年的時間,即將到來的很多節日,比如聖誕節還有跨年活動等等,市民的出行、聚會、娛樂需要也會增加,疫情控制是否得當,將直接關聯着市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高低。

而“我想來香港看一場陳奕迅的演唱會”的願望,也恰恰反映了疫情下兩地的“封關”之困——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卻都無法順利實現願望,河兩岸的人們心裏早已都悄悄埋下了一個“通關夢”,卻不知夢在何時才能實現。

 

“通關”看似“不急不慢”實則“火燒眉毛”


“通關”始終離不開老百姓茶餘飯後閑談的話題。固然,近日香港疫情持續升溫,令不少市民擔心會否影響“通關”措施的推進。目前港府在和內地“通關”做的工作,是圍繞“逆向隔離”展開 ;和海外“通關”的工作,則是圍繞海外入境檢疫能否在11月前爭取到“0+7”展開。特首李家超上任後也是在積極推進這兩項工作,希望盡快做,“我是一個好心急的人”。

“通關”這項工作看似“不急不慢,一時無法達成”,但某種程度上也是“十分緊急,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

舉個例子,在香港檢疫政策下,國際參展商和買家絕迹,香港亞洲會展之都的地位岌岌可危;而隔壁鄰居新加坡,疫情過了高峰期,並逐步放寬檢疫措施以及入境免隔離,如此的變化,使得國際商務人士能夠更方便地在新加坡會面並舉辦更大的活動,創造更多交流互動機會,促使新加坡會議及展覽行業前景看好。

不僅如此,新加坡還率先出手和香港搶資金、搶企業、搶人才......

香港近幾年也面臨着人才流失的問題,而新加坡在人才方面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比如推出“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計劃,月入達3萬新加坡元(即港幣約16.9萬元)的人士,可申請新推出的特別工作簽證,最長達5年,之後更可申請永久居留權或公民身份。

在金融方面,眾所周知,這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張王牌。香港金管局打算在11月召開“國際金融投資峰會”,希望吸引全球銀行界人士參加,亦是疫情以來全球金融界人士首次再度訪問香港,參與金融科技周的大型活動和會議,這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新加坡在今年“恰好”也選擇了幾乎重疊的時間段舉辦“金融科技節”,“撞期”的情況之前未曾有過。新加坡似乎有意和香港“打擂台賽”,一比高下,“搶客”意圖明顯;更傳出星洲方面要求與會者“二揀一”,針對的正是香港11月未必可對外全通關。

新加坡已經開關一段時間,而香港疫情反覆,目前還難以預料到11月能否完全“通關”,這其實已經在無形中落後於新加坡了。距離11月仍有一段時間,如果香港目前的升勢疫情不能控制住,繼續“封關”,那麼就不能承擔起連接世界的橋梁”、“國際樞紐”的角色,香港的競爭力和聯通世界的優勢勢必進一步褪色。此消彼長,這就觸及到香港的生存問題了。

所有工作的第一步還是全力穩控疫情,然後才能穩步推進“通關”,現在香港疫苗接種率已經很高了,市民也都積極配合做好防疫工作。要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民生的平衡,就要靠政府的大智慧了。

 

防疫當務之急,通關大勢所趨


關於最近關注度很高的“逆向隔離”,9月1日,特首李家超與廣東官員進行首次線上交流會,其中商討的一項內容就是兩地的通關問題,而且似乎談成的效果也不錯。

在會議上提出的“逆向隔離”方案,粵方及深方對該項建議表示支持,強調一定需要符合內地標準,港府將成立專班落實推進,先以河套區作試點,隔離後可閉環進入內地,以符合內地“7+3”要求。

隨後的記者會上,特首再次披露新進展,指出正與內地商討“逆隔離”安排,細節議題已經制定,比如核酸檢測的標準、如何用“閉環”形式將完成“逆隔離”的人士送到內地、實際運作方面雙方的標準及人手如何配置等。

“逆隔離”主要為解決內地隔離酒店不足的問題,推出後,通關名額一定會大幅增加。相信當深港兩地細節議題討論達成一致,“逆隔離”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實施起來。

因為目前疫情仍在發展,要求完全通關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上面提到的有網友關心的“年底有沒有可能通關來看演唱會”的問題,目前看來可能性較小。

至於11月前能否達成與海外完全“通關”,最終仍取決於每天確診數字、死亡病例數和公眾觀感等因素。

自從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已經大步推動對外通關,包括將隔離日數大幅減少至“3+4”,但很多商界人士促請政府在11月本港舉行“國際金融投資峰會”前,取消海外入境人士酒店檢疫,改為“0+7”安排,指不少國家已經對外開放,若本港維持現時檢疫措施,將削弱競爭力和聲譽。

廠商會會長史立德指,疫情升溫下要爭取放寬入境檢疫或有難度,但形容本港營商環境已跌至谷底,希望政府提供“逃生門”,若對外開放後疫情仍然穩定,亦可令國家對香港與內地通關更加放心。

香港是國際大城市,金融中心交通樞紐,這樣的特點決定香港要完全杜絕所有輸入型個案是不切實際,只能做好嚴防輸入工作;但如果因為擔心加劇疫情,而在入境限制上走回頭路,也不合理,因為“通關”是大勢所趨。

特首李家超也表示,政府的防疫措施是基於數據和本港實際環境推行,並強調有基於5大原則,包括不“躺平”、控制確診數字,減重癥減死亡,保護高風險人士,以精準方法管控不同風險人士,及平衡防疫風險及社會實際需求。

總之,香港需要與世界及內地聯系,兩方面都要努力爭取。全國政協常委、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呼籲香港就新冠疫情調控措施的未來方向進行研究,他認為,香港必須有對外經濟交流,包括與內地及國際交流。

他比喻說:“我們跟內地很不同,內地經濟容量大,可以內循環,經濟容量遠遠大於我們700萬市民;我們不可以內循環,如我們靠內循環,我們其實在‘內出血’。”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