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香港財經 > 正文
消費券助推香港電子支付
E-cash coupons help boost e-payments in Hong Kong
■ 本刊記者 劉妍伶 [第3497期 2021-07-19發表]
▲港鐵站內四處可見港府5,000元電子消費券的宣傳廣告(劉妍伶攝影)

香港電子消費券正式於7月4日向市民開放登記,本次消費券將面向750萬合資格港人,每人派發5,000元消費券,計劃總額達360億港元。市民反映熱烈,首兩日登記人數即已超過300萬。目前,在金管局的協助下,有四間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參與本次電子消費券計劃,分別為八達通(Octopus)、Tap&Go拍住賞、AlipayHK(支付寶香港),以及WeChat Pay HK。合資格的市民可使用這四間儲值支付工具領取共計5,000元消費券並在商場、餐廳亦或是酒店等場所消費,以此提升市民消費意願,提振香港本地零售業、酒店業以及餐飲業等經濟。

無論是市民的切身體會,還是數據研究報告,無一不是證明着電子支付普及化是未來大趨勢。有研究表明,2024年香港將正式進入無現金化時代,電子錢包將取代信用卡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網上付款方式。香港雖在電子支付上起步較晚,但本次港府憑藉發放消費券推動電子支付之際,可與內地接軌,搭乘金融科技快車,助推香港早日進入“數字港元”時代。

 

電子支付在港普及率僅佔兩成


“一機在手,天下我有。”近年來,電子支付風靡全球,內地使用電子支付的比例超80%,在內地隨處可見的支付二維碼,小到公交地鐵,大到用餐購物,“出門只需一部手機就搞定”這種在內地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惟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卻相形見絀。根據2021年1月27日立法會會議資料顯示,現金支付仍是香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電子支付僅佔兩成。

不少人認為香港電子支付進展落後,首要原因要歸咎於早年八達通的成功。1997年八達通面世,當年由政府牽頭,力邀鐵路、巴士、渡輪等公共交通運營商共同開發,迅速廣為大眾所用。截止2017年,市面流通逾3450萬張八達通卡,相當於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張八達通卡,每日交易宗數超過1,300萬元,金額超過1.5億港元。港人早已習慣“細額交易用八達通、大額交易就用信用卡”的消費模式。

第二個原因是港人擔心賬戶安全、私隠外洩等問題而對電子支付望而卻步。電子支付需要綁定用戶的銀行卡以及獲取用戶資料,且電子支付過程中涉及的二維碼還有各種解鎖功能,也讓港人憂心不已,擔心一旦手機丟失,關聯銀行商戶的移動支付會讓自己損失慘重。

第三個原因是零售商未有刻意為市民提供更多的電子支付形式。目前香港很多小店只收現金,由於生存不易需精打細算,若接受信用卡消費需要安裝設備以及徵收手續費,因此只能婉拒。


新冠疫情助推香港消費者電子支付習慣


從2020年起,隨着新冠疫情的持續,疫情下若消費以現金支付,恐找錢時病毒會依附在鈔票硬幣上,故此不少市民紛紛轉用非接觸式支付或網上購物,不少商戶也順應需求加裝相關電子支付設備。全球科技領導金融服務支付服務商FIS最新數據顯示,新冠疫情促進培養香港消費者電子支付的習慣,讓現金支付逐漸面臨淘汰。其調查發現,香港以現金結帳的使用率急劇下降,預測至2024年現金支付將僅佔店內交易額1.6%,為區內最低,而電子錢包將取代信用卡,成為最受歡迎的網上購物支付方式,屆時手機購物將帶動電子商務收入增加41%至290億美元(約2,262億港元)。

今年8月開始發放第一期的電子消費券承擔推動香港電子支付進程的重任。香港市民可以直接用八達通(Octopus)、Tap&Go拍住賞、AlipayHK,以及WeChat Pay HK這四種電子支付平台領取消費券,直接在商戶消費。無論是與朋友相約聚餐、買禮物送給家人、亦或是為家裏添置大型家電,都可以輕輕一嘟完成付款。可以預期的是,該消費券計劃不僅會為本地零售、餐飲和服務市道注入力量,更重要的是推動電子支付工具的普及應用。

“這次消費券我應該會選用八達通,因為(平時)用慣了(八達通),而且還有車費回贈,也不需要再下載APP。”記者隨機採訪香港市民對於使用消費券的感想,其中市民王小姐表示,身邊的家人朋友會更青睞八達通。

“AlipayHK本次優惠力度最大,還有機會參與抽獎拿iPhone12 Pro Max,正好趁這個機會下載AlipayHK試試,以後也可以用AlipayHK繳水電網煤費。”從事金融業的市民李先生來自廣西,已經在香港生活了十年,本次有資格可以登記消費券,他顯得格外開心。

正如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中所述:“從揀選電子錢包、擬選購的商品抑或服務,又或精明消費的全攻略,大家談天說地時,多少也帶着些愉快感。可以預期,這股正向氣氛將帶動市民的消費意欲,有助消費券計劃發揮‘乘數效應’,更廣泛地提振本地經濟。”

 

未來,金融科技鞏固香港優勢


金融科技是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層,通過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解決金融的核心問題——信息不對稱。目前,通信技術的發展促進金融業務的電子化、信息化,並進一步延伸金融服務的範圍和深度,移動支付和消費金融滿足無信用卡人群的支付和消費信貸需求,同時也替代了部分信用卡人群的需求。未來,隨着技術工具在金融功能賦能上進一步擴大,用戶支付、消費途徑更多樣,更便捷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藉助金融科技之翼,鞏固香港優勢。

一直以來,香港都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國際金融中心,曾在非現金支付方面首創八達通支付,已經有逾95%港人擁有超過一張八達通,全港有超過3.5萬個零售點接受八達通付款,是電子支付的先驅。

隨着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內地支付平台近年來迅速進入香港,香港本地的電子支付平台“轉數快”、Tap&Go等也紛紛推出新服務,不僅年輕人越來越多選擇使用手機完成新型電子支付,部分長者也開始學習使用智能手機作為支付工具。

根據PwC資誠最新發布的《金融業支付未來趨勢》報告,未來10年,全球電子支付將進入高速成長時代,預估會從去年的1兆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3兆美元。其中,亞太地區最為驚人,以未來5年為例,累計成長幅度將達109%,超越其他各地。

金融科技向來是香港的優勢產業,疫情發生後更成為香港金融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2021年6月8日,金管局表示已經着手進行研究為香港發行批發及零售層面的央行數碼貨幣,稍後會研究發行本地零售港元數碼貨幣(e-HKD),日後亦會繼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就“數字人民幣”在香港進行技術測試,為本港和內地居民提供便捷的跨境支付服務。

“當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開啟為香港帶來了大量機遇,香港也因此發展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是否可以再次抓住機遇,鞏固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絕對領先地位,連通盡可能多其他國家的數字貨幣,營造國際數碼金融的基礎建設,把握住電子支付時代的金融命脈,將助力香港從傳統金融中心轉型為數碼金融中心,是香港不可錯失的發展良機。”團結香港經濟助理研究總監水志偉、研究員陳穎茵指出。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