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一名女士(右)在香港國際機場試驗支付寶“刷臉支付”。(新華社圖片)
隨着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發展,各大電子錢包營運商紛紛搶佔市場,商戶紛紛接入移動支付端口,消費者嚐到方便快捷的好處,移動支付進入了人們購物的支付行列。如今在香港超市買東西,支付寶結賬“滴”一聲,支付方便之餘還可儲印花享折扣。轉數快打通銀行和電子錢包公司的界限,朋友間互相轉賬好方便。
“無現金”浪潮直逼香港
6月12日,Visa公布的研究發現,雖然港人仍最常使用現金,但過半數(53%)港人表示曾嘗試無現金體驗,只靠電子支付過日常生活。逾7成(71%)港人首選非現金支付方式,較台灣的59%和澳門的26%高。更有53%人相信香港可於7年內成為無現金城市。
Visa香港及澳門區董事總經理史美琪表示,相信隨着香港更廣泛採用電子支付,香港的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將受惠於更高的經濟增長、就業率、薪金及生產力,以至更低的犯罪率。隨着香港接納電子支付的場所日漸增多,4成(40%)受訪者表示所隨身攜帶的現金較2年前少。其中以更頻繁使用感應式支付(64%)及信用卡和扣賬卡(62%),為港人減少攜帶現金的主因。
其實,“無現金”之風在內地早已盛行。根據央行公布的《2018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去年內地流動支付交易額高達277萬億元人民幣,較五年前增長超過27倍,成為全球最大的流動支付市場。而根據法國市場研究公司Ipsos發布的《2018四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用戶研究報告》,全中國超過8億人使用電子支付,過半數日常交易是採用電子支付。報告亦認為,香港被視為中國移動支付國際化的突破口。
而近年來,得益於官商民共同推動普及,這股風潮也開始席捲香港。金管局於2016年創新突破,發出了首批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即“電子錢包工具”,至今香港已有16家電子錢包運營商獲得牌照在港經營,其中包括Alipay HK、Wechat Pay HK、Apple Pay、PayMe、Tap&Go、TNG、Samsung Pay等等;而隨着金管局去年9月推出的“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日益普及,香港電子支付更是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迅速發展。截至今年2月底,“轉數快”的總登記數目已超過 240 萬,而該月的港元交易超過180萬宗,涉及金額約330億元。去年年底,港鐵正式批出合約予AlipayHK於港鐵出入閘機提供二維碼(QR Code)付費乘車服務,預計明年便可投入服務。
如今,香港電子錢包數目日益普及。據金管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首季末,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帳戶總數為5934萬個,按季上升5.8%。首季儲值支付工具總交易量約16億宗,總交易金額475億港元。總交易金額當中,232億港元是銷售點消費支付,168億港元是網上消費支付,74億港元是個人對個人轉賬。首季儲值金額及工具按金總額104億港元,按季上升6.5%。與2018年首季末比較,2019年首季末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賬戶總數上升21.1%,而儲值金額及工具按金總額則上升22.8%。2019年首季度總交易量及總交易金額與2018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9.7%及21.7%。
不同的智慧支付工具相繼湧現,衍生了嶄新的支付模式,香港市民對智慧支付也不再陌生。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的“AlipayHK智慧支付普及指數”顯示,用家尤其是較年長者(50歲至64歲人士)接受度大幅改善,本港提供智慧支付的商戶也穩步提升。2018年下半年智慧支付普及指數為62.2(最高100),較上半年首次發布的指數上升8.3,反映香港的智慧支付發展穩步前行。
電子錢包紛紛搶攻雙向跨境支付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如火如荼,其擁有龐大的經濟體系與商機,不少港人常常會到大灣區旅行消費或進行商務工作。根據調查機構尼爾森(Nielsen)去年的調查發現,港人到大灣區旅遊,在當地除了用現金、信用卡消費外,當中有兩成港人亦會使用手機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包括支付寶(Alipay)、微信支付(WeChat Pay)及Apple Pay等,預料5年後或有多達八成港人在大灣區使用電子支付。
其實,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多項交通基建落成,未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港人到內地工作或居住,長遠而言,支付模式融合是必然結果。有見及此,多間電子支付錢包紛紛推出“雙向跨境支付”服務搶攻市場,讓港人在毋須擁有內地銀行戶口的情況下,亦可在內地享受便利的消費體驗,同時省卻了以往使用內地電子錢包時需實名認證的麻煩。
早於去年10月,WeChat Pay HK(微信香港錢包)便推出“雙向跨境支付”,用戶只需將設定中的錢包地區切換為內地,微信支付就會自動為用戶消費的人民幣換算為港幣銀碼,讓用戶可以香港信用卡消費,過程簡單快捷。同時,多個線上平台例如滴滴打車、美團外賣、大眾點評及12306(高鐵)等也已支援WeChat Pay HK消費。
而支付寶香港也於今年3月進入大灣區,區內商戶及用戶可使用其流動支付服務進行交易,更期望今年內可把其服務覆蓋至全國。
至於本地電子錢包TNG亦於今年初推出了統一二維碼,並向大灣區商戶推出掛頸式小型統一收費機。另外,TNG將推出一個針對大灣區公共交通工具及運輸的收費機—One Pay,One Pay接受任何信用卡及已加入TNG電子錢包聯盟的支付,另外又接受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等多個港人慣用的電子支付服務。
智慧城市建設籲加快電子支付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早於2017年12月便公布了《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勒出未來五年的發展大計。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亦再次談及香港智慧城市規劃藍圖,可見“智慧城市”已成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當中,電子支付擔當着重要角色。
3月6日,支付寶香港(AlipayHK)介紹,自3月起,其業務將從香港拓展至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覆蓋飲食、旅遊、醫療、交通等多方面,數十萬大灣區內地商鋪接受用戶使用支付寶香港支付。圖為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支付寶香港董事局主席霍建寧(左)和螞蟻金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井賢棟在一輛可以手機支付的小巴前展示掃碼乘車。(新華社圖片)
雖然,現時各類主要電子錢包和支付工具正百花齊放、各領風騷,但與內地城市覆蓋達九成以上的移動支付相比,時至今日,香港移動支付比例仍不到兩成。有人認為,香港電子支付落後於內地。商務及經濟局局長邱騰華曾指,香港電子支付方式落後,認為八達通早年成功是拖慢香港電子支付的發展。也有不少人認為,本港電子支付發展滯後,原因之一是港人已習慣“細額交易用八達通、大額交易就用信用卡”的消費模式。
香港移動支付雖然尚不完全普及,但“非現金”支付卻已運行20多年。香港市民慣用的“八達通”卡於1997年面世,這張集交通、餐飲、購物、服務、門禁等功能於一體的卡片,發行已超過3500萬張,已經覆蓋香港市面逾15000家服務商的24000個零售場所,每天平均處理1500萬宗交易,金額逾2.1億元,幾乎滿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費的支付需求。若以香港745萬人口計算,人均至少約擁有4.7張八達通,每天使用八達通交易約2次。據統計,現時消費市場上,香港信用卡支付佔比53%,超過95%的市民則經常用“八達通”和現金。
原因之二則是港人擔心賬戶安全、私隠外洩等問題而對電子支付望而卻步。此外,零售商未有刻意為市民提供更多的電子支付形式。目前香港很多小店只收現金,由於生存不易需精打細算,若接受信用卡消費需要安裝設備以及徵收手續費,因此只能婉拒。
在科技深刻影響經濟生活的時代,香港必須在金融領域加強創新,提升服務體驗,才能讓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穩固。而當中的電子支付發展,需要政府、商界、市民多方共同推動。內地的電子支付發展成功之道,不只在於電商發展,政府支援、零售商配合、消費者樂於嘗試使用同樣不可或缺。有學者認為,隨着智慧城市藍圖的推出,港府可乘勢向市民宣傳更多電子支付概念,逐漸令大眾接受;另可向不同層面的零售商提供援助,協助他們安裝電子支付所需的設備或提供補貼等,促使商戶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擴展電子支付的覆蓋率。
正如金管局去年9月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讓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用戶憑收款人流動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隨時進行實時跨銀行和電子錢包轉帳,正正為香港帶來電子支付、流動支付的新革命。此外,政府也正籌備利用“轉數快”,便利市民繳交稅款、差餉及水費,預計最快可於今年第四季推出服務。屆時,市民可透過不同的銀行流動應用程式及電子錢包掃描帳單上的二維碼,繳費過程簡單便捷。本港應以開放合作態度,加緊引進電子支付新技術,配合政府金融基建工程,推出新的電子支付服務,共同將香港打造成為“無現金”的國際城市及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