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卷首語 > 正文
“港漂”7年心得:唯有希望不能放弃
胡倩怡 [第3543期 2023-05-10發表]
來了,就是香港人,不是一句空話,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擺脫漂泊之心,讓人才選擇留下來,落地、生根、發芽。

香港早在2001年、2006年及2008年就分別開放了“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人才計劃。但是,大部分“港漂”最終選擇離開香港。根據統計,九成的非本地畢業生來自內地,以入境處數字推算,只有約11%的非本地畢業生最終會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而經“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的內地人當中,分別只有12%和21%成為永久居民。

在三十多萬的港漂圈裏,大家總結了這麼個規律,離開香港,有幾個時間節點:畢業就走;工作1-2年,掙得不少花得更多,不得不走;工作4-5年,存不下錢成不了家,狠心想走;留港七年,拿了永居,依然要走……

作為過來人,在香港漂了7年,我最終選擇留下來,在這裏落地生根,願意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香港人,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何為歸屬感?就是要讓這些來香港打拼的人,打從心裏覺得,我就是香港人。

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年2-3月,財爺公布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香港市民都會坐在電視機面前認真收看收聽,這是因為,他們在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一系列政策,而港漂們呢?基本的心態就是,反正好處輪不到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尤其前幾年,香港經濟雪上加霜,大家都希望“派糖”惠及自己。從2021年開始,港府推出消費券計劃,但一開始並沒有這些在港工作“港漂們”的一杯羹,那時,我身邊的港漂朋友就會調侃說,交稅跑不掉,消費券一毛錢也享受不到。說實話,這並不是缺幾千元沒法過日子,而是一種心裏的歸屬感問題。直到去年,在港工作的“港漂們”也能穫發半折消費券,群裏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跟我說,終於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也是香港人了! 

想讓這些“新香港人”真正願意留下來,還要讓他們看得見希望。希望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事業的希望,家的希望。

有人問我,為什麼會選擇留在香港?子女教育,醫療福利,投資機會,自由宜居的環境,出國旅行便利……誠然,這座城市每天都在用她獨有的魅力吸引着我。然而最主要的,我想說,因為我的事業在這裏,我的家在這裏。

為什麼有些港漂在香港工作幾年後,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內地?我父親一個朋友的女兒,在港讀書畢業後,留港工作工資不高不低,但始終無法解決住房問題,作為女生,年齡漸長,終身大事也一直無所着落。5年後,她還是選擇了回廣州。無獨有偶,最近身邊一個朋友,她也被家人催着“回家”……

安居才能樂業。香港房價居全球之冠無可厚非,但千萬不能讓高房價嚇跑了年輕人。內地赴港的大學生想要在香港奮鬥買一套房,目前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實現的夢想。但是,如果香港有支撐高房價的高淨值產業呢?比如說硅谷的房價很高,但硅谷有蘋果、微軟、谷歌、Facebook、英特爾、思科等一系列科技巨頭,這些科技巨頭每年的營收利潤非常大,員工薪水自然也非常高,要在當地買房並不難。又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能否為人才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性住房呢?總而言之,要讓人才在這裏看到事業的希望,從而,看到安居的希望,找到家的感覺。若是能在香港找到一起奮鬥的另一半,那麼留在香港更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有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對我而言,這裏並不是異鄉,而是第二個故鄉。因為,我的事業在這裏,我的家在這裏。如果以後有人問我,你是哪裏人?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是香港人!”


經導全媒體矩陣
海南瓊海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4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