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前,工作人員、志願者和觀眾在收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新華社圖片)
2021年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文章強調,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在10月16日上午開幕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同樣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簡言之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更明確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創新成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它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抓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創新發展的核心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其中科技創新居於關乎全局的重要地位。”
儘管仍需看到,我國科技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卡脖子”問題,但我國目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已經具有了堅實基礎,科技事業現已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目前,國家創新指數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中國政府2021年的科技創新支出超過1.0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92.2%,顯示綜合創新能力大幅躍升;載人航天、載人深潛、星際探測、北斗導航等跨越發展,特高壓輸變電、超級計算、高速鐵路、雜交水稻等躋身世界前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此外,國家正探索實施“揭榜掛帥”、“賽馬”、“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青年科學家項目”等新機制,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自主權進一步擴大,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科技體制改革正穩步推進;與此同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在不斷強化,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躋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成為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科技瓶頸的前沿陣地。
協調是內生特點
協調體現的是事物發展各部分之間的平衡關係,強調發展中不能出現短板,產生“木桶效應”。為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包括城鄉、區域、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各種不平衡關係,中國在這十年來作出諸多努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十三五”時期累計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並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目前,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以
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也一直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消費支出更多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傾斜。2013—2020年,實物社會轉移佔政府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年平均值為36.9%,比2012年提高2.6個百分點。由於實物社會轉移逐年增加,2013—2020年,居民實際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年平均值為43.9%,比2012年提高3.1個百分點,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綠色是普遍形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綠色是生態環境的集中體現,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在發展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過去十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
“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84.9%,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2021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34.4%,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居世界第一。“
“‘十三五’全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達83.3萬件,較‘十二五’增長了1.4倍。”
……
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翟青10月21日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五場記者招待會上,列舉了一組組數據,翟青指,我國現已在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的同時,在生態環境保護層面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之最。
開放成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這表明,開放發展須注重解決內外聯動問題,中國要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在互利共贏中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儘管目前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外部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但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沒有阻礙中國對外開放的堅定腳步。從2013年中國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個自貿試驗區開始,如今中國一共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向全國複製推廣了278項制度創新成果;從2013年中國推出自貿試驗區第一張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開始,目前中國的外商投資限制措施已從最初的190項縮減至如今的27項。
十年來,中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由2012年的4.4萬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6.9萬億美元,已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境外投資存量從2012年末不足0.6萬億美元穩步增長,超過2.6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戰略規劃對接日益深化……對外開放成果豐碩。
此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同樣成效顯著。2013至2021年,我國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值為5.4%,比2012年上升2.9個百分點;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規模再上新台階;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2.83萬億元,佔出口總值的59%,其中,手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汽車分別比上年增長9.3%、12.9%、104.6%,顯示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這些數據讓我們看到了開放的中國所展現的自信與擔當,也感受到了開放的十年所帶來的互惠與發展,相信經歷了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中國,依然會堅持“不論世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會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指,進入新發展階段,已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就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相信只有站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高度,準確把握並不斷提高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我國才能走好、走穩“十四五”時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從而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