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卷首語
封面專題
外媒速覽
專家論壇
觀察時評
財經透視
北京連線
原創熱文
特別專題
區域聚焦
北京視角
台海觀瀾
國際舞台
香港財經
繁體
/
简體
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期
按年份期數:
請選擇年份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期數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首頁
>
特別專題
>
正文
跳出河套看河套 大湾区发展天地宽
——专访香港贸易发展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
本刊記者 林少喜 [第3554期 2023-10-12發表]
從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從港深合作,從宏觀層面,從微觀層次,兩地的領導專家學者,都有詳盡的解讀。我們不妨換個視角,從香港貿發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的角度看河套方案,從這位一線負責人的體驗和感受,談談未來港深如何更好開展合作,也許很有現實意義。
新時代,香港服務祖國有新角色
記者:國家把河套作為繼南沙、前海、橫琴之後的第四個戰略點,說明對香港融進大灣區發展的重視,您作為香港貿發局深圳首席代表,您是如何理解香港在其中的角色?
曾沂靖:國家十四五規劃給香港的八大中心,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創科中心在前特首的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香港創科局創新香港、香港創客發展藍圖中,都已經很明確提出來。除了原有金融引擎,香港要把北部都會區打造成為一個科創引擎,即金融加科創兩個引擎。
香港在不同年代幹不同的事情。80年代香港的工業製造業開始到珠三角,90年代香港服務業在廣東拓展,接着香港科研在大灣區實現產業化,最明顯的就是大疆科技。國家提出創新驅動戰略,大灣區首要打造一個國際科創中心,這個時候香港整個經濟結構,或者說香港的服務體系也開始了積極的轉型升級。
不要擔心香港科技產業做不起來,香港具有天然的韌性、靈活性。香港推出了很多的政策,比如高端人才引進政策,科技企業的引進政策。香港有創新文化,香港人基因裏有創新精神,香港會形成科創的氛圍。大家都崇拜科技英雄,嚮往成為科技工作者,成為工程師,成為研發人員,形成這樣的社會氛圍,香港就發展起來了,所以我不擔心香港科創產業。
除了科創,整個香港服務業也在積極的轉型,比如說香港上市制度的改革,容許同股不同權沒有盈利企業也能在香港上市,鼓勵私募投資基金到香港落戶,然後通過前海的創投風投聯動,把整個港深大灣區風投創投資金打通,讓它更好的投資大灣區的科創型企業;包括智慧財產權貿易中心、檢測認證、法律、會計都在積極轉型,能夠更好的為科技企業服務。未來的科創從研發開始,通過資本的力量,通過產業化的力量把它變成產品解決方案,最後到市場裏面去驗證。香港的很多服務業已經在積極轉型,為科創企業、為科創生態鏈服務。
跳出河套看河套 河套是大灣區的河套
記者:河套方案中有很多制度創新,請問您對河套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如何激發方案的優勢?
曾沂靖:河套只有3.89平方公里,但是它可以成為港深聯動科創產業合作整個鏈條、貫穿大灣區整個布局中一個重要支點。這個支點用資本的力量,用市場的力量,用政策的力量,它能夠撬動很多東西。香港700多萬人,很難支撐起一個科技獨角獸,大灣區龐大的應用市場腹地,就成為支撐香港科技企業成長不可缺少一環,河套就扮演了這撬動作用。香港研發是做了0-1;然後1-10是在大規模量產之前,在河套更好的完成,最後10-100在大灣區龐大的有生產配套的地方完成,河套這個支點至關重要。我對河套的最大感受是什麼?河套它不是一個獨立的點,這個方案講了整個大灣區科創的布局,香港從源頭創新,然後通過在深圳、東莞、佛山實現產業化。每個地方都有資源稟賦,才是河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不要孤零零的講河套,河套是大灣區的河套,它是整個大灣區科創生態圈的一個重要支點。這個支點通過政策,通過深港的聯動,把深港之間在研發在產業化優勢互補很好的發揮出來,這就是河套要做的東西。
河套未來的發展一定還要引進很多頂尖的科學家、研究人員,這些科研人員可能喜歡香港國際化的氛圍,所以他可能住在香港,然後在河套上班,或者在香港的研發機構上班,然後跟河套形成聯動,所以本身這些企業會通過河套,把港深的互補用的淋漓盡致,這是我對河套的看法。
扶持中小創,貿發局有新思路新做法
記者:在研討會休息時,我看到不少初創人員把您圍住遞名片交流,請問貿發局在支援初創企業方面是怎麼一個情況?
曾沂靖:貿發局差不多20年前開始,就支持香港的創新創業。從2008年金融風暴開始,貿發局在香港辦創業日,就是幫助香港新一代去創業,特別是科技型創業。
貿發局做很多工作,第一是以解決方案,如何能夠創造更好的條件,盡量讓初創企業更多的對接市場找客戶,通過我們的展會平台、網上平台、日常對接平台,把我們原有的優質展覽和網上採購平台向初創企業傾斜,説明他們更好找到客戶。第二,幫初創企業找投資人找錢,安排創投機構跟初創企業路演對接會。我們已經形成這樣的一個網絡,我們可以找到政府官員、顧問或者導師;他要尋找不同的空間,他要申請專利,他整個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服務,我們可以説明解決。
有一次我請了十幾位香港各大學研發機構的人員去講,深圳政府的一位領導跟我講,他們做了20年港澳交流工作,都沒有想到原來香港在科研方面做得如此有成績。
我們在香港辦創科展,第一是向全世界宣傳推廣香港在科研方面的成就,講好香港的科創故事。第二把香港聯通深圳、聯通大灣區其他兄弟城市一起打造一個能夠服務全球科研成果,在大灣區快速產業化的平台。
大灣區的優勢在聯動,
在於河套打通了大灣區科創的任督二脈
記者:我在研討會上聽到您對河套方案第一條評價就是聯動,河套對於大灣區的聯動體現在哪些方面?
曾沂靖: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其實並不是研發,而是我們的產業化是最快的。疫情三年,如果沒有把疫苗快速生產出來,那就算研究出來也是白費。時間對於很多科技產品來說至關重要。大灣區快速產業化能力,是吸引研發團隊到這裏的重要原因。
河套方案中專門講了,香港的科技園跟光明科學城,跟廣深港創新走廊的聯動非常重要。不是靠自己,一定是跟大灣區各科創力量聯動起來。
河套貫穿香港、深圳、廣州或者大灣區其它城市創新的生態園,打通了大灣區科創生態的任督二脈。比如說香港各所大學在大灣區設立分校,它就是打通了香港跟大灣區兄弟城市的任督二脈。香港本校和分校學生形成交流就讀也是一個打通任督二脈的機制,這樣學生學成才能把整個港深科創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
香港應科院在深圳,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在深圳,香港貿發局在深圳,有了河套,有了北部都會區,大灣區的很多科技企業,同樣能夠在香港用好香港平台,兩地的互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一家人。兩地形成聯動,互相促進,共同把這個大灣區蛋糕做大,把科技產業推進更上一層樓。
大灣區未來,是通過政府在中央的支持下,打通資源流通的一些障礙,讓資源根據不同城市的自然稟賦更有效的配置,發揮最優成果。
發揮香港獨特優勢,用文創講好香港故事、講好大灣區故事
記者:您熟悉企業面臨的各種問題,而您也熟知深圳園區的規劃方案,從您的角度來說,香港還有哪些顯著優勢可支援河套發展?
曾沂靖:國家給香港的八大中心,其中一個叫做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在文創領域有獨特優勢,從文創的角度,分幾個範疇:第一,內容方面,講好香港故事,講好大灣區故事。每年在香港舉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香港書展、設計營商周等這些文化類的展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説明我們的內容能夠輸出到海外去。TVB拍的講中國扶貧故事《無窮之路》,從香港的角度講中國扶貧,香港、海外,包括內地的朋友都覺得挺好。第二個,幫中國企業講好品牌故事。中國的企業要出海,香港企業了解海外市場、了解海外文化,它能幫中國企業講好品牌故事。第三,以產品作為載體,讓我們的文化走出去。四川有一個藏羌族非遺文化的傳承人楊華珍老師,通過我們的平台,跟香港一個珠寶企業合作,出了一套12月花的珠寶,每一個月花代表不同寓意,把非遺的文化用新銳、新穎的設計,用珠寶把它表現出來。外交部的發言人華春瑩看到了,然後專門在推特中給他點讚。第四,中國企業要成團成為跨國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以一個香港公司的名義在海外投資,可能遇到的風險會小很多。培養以大灣區為根的中國跨國企業,這個是香港在未來服務平台要承擔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文創與科技,兩條途徑能夠為香港提供新的
動力。
經導全媒體矩陣
微信
微博
FaceBook
網站(江西頻道)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4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進出口商品
名稱與編碼中英文查詢
中國海關統計諮詢服務
廣州會計師事務所一覽表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
友情鏈接:全球商報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