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記者在《規劃》出台後的兩天內,走訪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入駐機構和企業代表,大家反響非常熱烈。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馬健:
《規劃》的出台,讓科研人員、物資、資金、信息跨境便捷流動,有助於進一步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項目在這個創新高地匯聚。未來基於河套合作區,我們在整合大灣區的創新要素、吸引優秀人才、引進和孵化創新項目、拓展海外市場等方面,都有更大優勢,我們相信這裡會讓真正具有領先性和巨大產業價值的新技術有機會以“深圳速度”、“河套模式”快速發展起來。
此外,政策針對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有明確的支持意見,是河套合作區重點鼓勵的產業方向。這些政策有利於河套合作區在生物醫藥行業走出差異化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推動AI、機器人等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與先進生物醫藥技術的創新融合,也有機會藉助深港的優勢資源,催生一批具有領先技術、深圳特色的生物醫藥企業在這裡加速發展壯大、走向全球,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優質“名片”。
香港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院長/協理(內地發展)副校長 陳福榮:
對我們來講,主要就是如何把高校的知識、技術轉變成經濟,科技要和經濟結合在一起才有辦法轉變成國力,這就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這次非常高興,國務院能出台比較明確的政策和指導。
我們學校未來會以河套的研究院為中心向外輻射,在東莞也會建立校區,繼續培養人才,目前有幾個重要技術,包括電子顯微鏡、電子光刻機、智慧節能玻璃、電子儲能技術、精準醫療檢測設備等項目,陸續落地,接下來會引進四十個科研團隊,在河套建立科創中心,與產業密切合作,會根據產業需求和產業短板,做相應的技術研究。
保信亞太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 陳喆(港資港人):
我們是港資的生物科技公司,港資依然屬於外資,如果政策能夠給予港資(外資)更多地參與生物醫療或生物科技的機會,有外面的資金和技術補充進來,這對我們國內生物醫療也是有幫助的,能夠加速整個行業的發展。
對於深港合作來講,物流和人流的管理從一線退到二線,對整個行業的人才引進是非常有幫助的。
此外對於技術的保護,《規則》中第十八條特別提到“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製度”,這會吸引國外更多的科研技術放到這裡轉化和孵化,這非常有利於生物科技的發展。
深圳數據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紅光:
目前我們是全國唯一一個在跨境交易方面有實質動作的交易所,《規劃》中第十七條提到“支持在深圳園區建設國際數據專用通道,探索建設國際通信出入口局等國際信息通信設施。在國家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研究建設固網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綠色通道,探索形成既能便利數據流動又能保障安全的機制”,這對跨境數據的流通和交付非常重要,以後河套建設了專用通道,既能保證安全又能保證效率,這項工作我們一直也在探討,現在政策明朗了,就更加便於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