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創科是大勢所趨,科技的發展主宰今後經濟的強弱,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8月2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是體現了中央對十四五規劃中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的深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落實,及對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支持。
筆者認為,本港的創科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及產業化。在人才培養方面,其核心在於“育才”及“匯才”,既要注重科學教育、創造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及良性競爭市場,培育出更多專才,亦要以優厚的待遇及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誘因,吸引留學海外的優才回流。
一方面,在長期以金融及專業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之下,香港形成濃厚的商業氣氛,若回顧過往的會考中取得優秀成績的考生,有極大比重選擇攻讀醫科,不少則選擇修讀與商科有關的項目。這種現象,在政府鼓勵的STEM教育漸受學界重視後有所改善,但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多年來對科學研究不夠重視的後果。
另一方面,本屆政府在招攬人才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績,下一步需要擔心的,是如何留住人才。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的《2022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香港排名全球14、亞洲第2,落後於排名第12位的新加坡,這主要是由於香港在“生活成本指數”分項排名於63個經濟體中位列第60,空氣污染問題亦削弱了對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可見,降低生活成本、改善居住環境,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改善切入點。再加上在創科行業香港與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等地的薪酬水平相若,甚至微遜於部分城市,而相對而言生活成本又高企,如何“匯才”成為關鍵。
針對這一點,筆者認為政府可以考慮鼓勵更多商業與住宅的融合規劃。目前,政府的用地規劃仍是大致從用途出發分為住宅、商業和工業,但事實上,在近年來,尤其是經歷了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普及,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線已經不再“涇渭分明”,靈活轉換的自由模式是不少求職者重視的因素之一。事實上,融合住宅和商業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很多好處:商住融合可以減少通勤需求、減少交通成本及能耗、實現資源的共享和最優化、顯著提高整體社區的便利性及配套設施的完善性、帶動更多商業及就業機會等。
在產業化領域,香港由於欠缺高增值工業生產線,以往發展創新科技存在局限,未能將研究成果或技術直接商品化,只能賣給別人去生產商品賺錢。其實港人頭腦一向以靈活見稱,而且甚具創意,亦出過“光纖之父”高錕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等對人類科學很有貢獻的傑出人物,因此在創新、科研等領域一點也不比其他國家和城市根基薄弱。不過香港雖然有不少發明,但鮮為經濟帶來實惠,主要原因是創科投資巨、風險高,回報難測,窒礙工商界的投入,以至很多優秀的發明品未能夠產業化,只變成陳列品。
特區政府一貫堅持“大市場、小政府”的思維,在推動創科和再工業化發展方面,制定的政策仍偏向以支援為主,不敢做“牽頭者”,因此難以給予工商界投入創科的信心。本屆政府上任之後,似乎正勇於改變這種思維,在推行“再工業化”時亦認識到必須與境外,特別是大灣區內的工業持續發展結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根據河套地區的規劃,香港園區將重點發展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和金融科技,而深圳園區將會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可把“官、產、學、研”集中一處,互相配合,建立一條龍式的研發銷售產業鏈,成為香港一個新的經濟動力。河套地區若得成功發展,對港經濟每年貢獻達520億港元,且可創造5.2萬個職位。筆者相信在中央政府及港府的支持下,香港創科產業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