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特別專題 > 正文
遵循中央政府重要囑咐 培育“大灣區隱形冠軍”
文 ︱ 陳迪源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自由黨中央委員及專業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科技創新) [第3551期 2023-08-31發表]
這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內一處標志性建築

國務院於2023年8月29日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和措施。這份規劃一定程度上震撼了深港兩地不同的持份者,紛紛熱議如何配合。對於科技創新公司來說,這份規劃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發展藍圖;對於投資者來說,規劃揭示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前景和機遇;對於政府機構來說,規劃指明了未來的政策方向和重點工作;對於學術界和研究機構來說,規劃體現了科技創新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並提出了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新思路;對於公眾來說,規劃闡釋了深港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並對提高生活質量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在本文中,我將與大家分享我的觀點和一些建議。

新的規劃的主要目標是建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平台,進行國際領先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這種集群不僅會促進科技創新的發展,也會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科技產業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在此過程中,深港兩地將共享資源,協同創新,共同推進科技進步,實現共贏。

香港科研資源豐富,但在即時土地資源方面卻相對短缺。這正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擴大現有的“一區兩園”計劃並雙邊化。這不僅能解決香港實時創科土地資源短缺的問題,還能讓香港公司更好地利用深圳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推動深港的科技創新合作。舉例來說,香港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深圳園區內建立實驗室,利用深圳豐富的土地資源進行大規模的生物實驗,同時還可以享受香港的科研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此外,深圳的科創公司也可以與香港的機構合作,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場資源。如果這樣的“一區兩園”計劃能成功實施,將為深圳和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有助於兩地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

然而,如何有效地將深圳的產業優勢和香港的科研優勢結合起來,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成果,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在我去年二月發表於本刊的文章(用港深創科合作鑰匙打開國際市場 / 第3511期)中,我提出了港深之間只有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才能實現持續的互利雙贏。以作為探索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的前海為例,多年來,港資企業在前海發展態勢良好。這種合作模式確實可以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供一些啟示。透過深化合作,兩地可以共享資源,共享市場,共享創新,從而實現共贏。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吸引和留住全球頂尖的科研人才,並為他們提供充實的工作機會和優質的生活條件,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全球範圍內,人才都是稀缺的資源,各地都在爭奪頂尖的科研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深港兩地不應該陷入相互競爭的困境,反而應該通過合作共享人才資源。深港兩地可以共同創建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包括提供先進的研究設施、充足的研發投入、富有挑戰性的科研項目,以及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同時,兩地也需要合力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包括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完善的公共服務、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穩定的社會秩序。此外,兩地還可以通過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條件,以及創新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也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的關鍵。只有通過吸引並留住頂尖科研人才,深港兩地才能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繼續向前邁進,並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我們期待深港兩地能夠攜手合作,共同創建一個對全球頂尖科研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創新環境,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如何促進深港兩地的科技創新,並將其發展成為全球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是我去年在文章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話題。然而,一年過去了,我們至今仍未見證到“教科書級的深港融合案例”。自2018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後《十四五規劃》以及《二十大報告》出台以來,中央層層強調深港合作的重要性;以科技創新為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但深港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仍不夠緊密;《十四五規劃》明確將深港河套區納入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進度較為緩慢;《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擴大開放,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優勢還未在深港合作中得到充分利用。可以說,中央層層強調深港合作,但各方面的進展仍不夠理想。因此,新發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可以被視為中央政府的一個重要囑咐,敦促深港兩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迅速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作為“一國兩制”的典範,深港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推動高水平合作;共同構建世界一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創新引領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發展。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深圳和香港的所有持份者應該遵循這個規劃,並實現2025年和2035年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值得考慮去培育我在去年文中提到的“大灣區隱形冠軍”。我們應該制定有大灣區特色的“隱形冠軍”創科工業政策。大灣區特色的隱形冠軍要符合三個條件:第一,目標成為世界前三強的公司;或者大灣區名列第一的公司;第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為科技創新並擁有一定的獨特性;第三,必須為實體業務相關(非平台)的公司。而之所以稱為“隱形冠軍”,是這些企業不用單靠廣告宣傳及品牌建立而取得市場;而是倚靠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成為市場的領導者,並不容易被對手取代。這些隱形冠軍不僅是規劃的產物,也是規劃成功的關鍵因素,他們將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頂尖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52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