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隨着新冠疫情對香港民生經濟的影響消散,加上“通關”效應,今年香港經濟定能“動起來、活起來”。圖為銅鑼灣繁忙的街頭。(本刊記者舒志勇攝影)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月5日宣布,自1月8日起恢復辦理內地居民旅遊、商務赴港簽注,根據香港、澳門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有序恢復內地居民赴香港、澳門旅遊。
新年伊始,“通關”水到渠成乃是人心所願。相信隨着新冠疫情對香港民生經濟的影響消散,加上“通關”效應,今年香港經濟定能“動起來、活起來”。
疫情前日均逾10萬人訪港
總消費達1576億元
疫情前內地和香港旅客往來頻繁,資料顯示,疫情前內地入境旅客人次年均達4378萬人,日均逾10萬人次。疫情前2019年,訪港旅客總消費一年逾2000億港元,當中內地訪港旅客總消費達1576億元,佔整體旅客約七成,帶來不少經濟效益。平均而言,內地過夜旅客人均消費達5990元,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達2198元。
而在過往3年中,兩地人員正常來往受阻,2021年只有6.6萬內地訪客人次來港。這段時期香港百業蕭條,即使港府推出“保就業”及“電子消費券”等刺激措施,香港失業率仍一度高達5.4%,大批商戶“執笠”結業。不難看出,“通關”對於香港經濟復甦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動力之源。
特首李家超1月5日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相信“通關”對香港經濟的刺激作用非常大。他說,“我們都知道,跟內地‘通關’可以提振經濟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除了人民往來外,很多經濟活動都會從此恢復,包括從事商務、公務,甚至旅遊。在經濟提振方面,我相信引伸出來的,隨着兩地人民交往增加,對食肆、零售、旅遊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引伸出來周邊的經濟活動都會大,甚至交通配套,普通交通工具,的士、小巴等營運都會因此而提振。”
李家超強調,“我們爭取跟內地‘通關’,更能發揮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作用,因為經過香港可以進入內地,變成一個很現實的可能性,很多在外地希望進入內地,即海外國家人士希望進入內地,亦會通過香港而進入內地,對我們吸引外地企業和人才來香港,必然有一個非常正面和積極的作用。”
實際上,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通知發布後,內地旅遊平台同程旅行上,香港旅遊相關搜索量瞬間上漲379%,內地往返香港的機票搜索量瞬時上漲287%,香港酒店搜索量上漲163%。同程研究院分析稱,香港、澳門一直是內地居民的熱門旅行目的地,日前兩地相繼向內地居民開放了復必泰二價疫苗的自費注射服務,增加了旅遊熱度。預計春節假期赴港旅遊將迎來一波小高峰。
“通關”之後仍有挑戰
毋庸諱言,“通關”對於香港經濟復甦有着強大的支撐力。但仍有不少分析認為,“通關”初期,訪港旅客不會暴增,不可能立即繁榮香港經濟。香港經濟正如剛剛“陽康”的病人,大病初愈時,恢復身體機能需要循序漸進。“通關”重啟意味來港旅客將大增,但短期難以回復到疫前每年入境人次,因封關三年,旅客大減,航空公司和跨境旅遊巴士公司均大裁員,大量機組人員、旅巴司機、旅行社導遊和領隊都轉行,業界難以短期增聘人手。更何況旅巴在露天日曬雨淋,機件老化或報廢,也難以短期投入服務。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早前接受內媒採訪時就指出,“由於香港旅遊業冰封近三年,多有旅遊業從業人員轉換職業或者移民他地,導致勞動力大量減少,即使要重新招聘,短期最多可能也只能提供30%至40%的從業人員。”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亦表示,受到航空運力及人手短缺的制約,旅遊業最少要到明年,才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此外,世界正步入危機交織新時期,地緣政治不確定,歐美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等外圍因素,仍為香港經濟帶來挑戰。不少經濟學家就認為,歐美衰退風險正在上升,民眾為此減少開支,對進口貨品需求大減,這導致去年出口下跌,今年出口也難言樂觀。渣打香港行政總裁禤惠儀在亞洲金融論壇記者會上提到,“歐美不少國家為應對高通脹,過去一年進入加息周期,美國加息速度快,帶動港息抽升。不過,市場預期聯儲局開始放慢加息步伐,但市況仍有不少變量,息口走勢未來仍要視乎經濟數據發展。”
而俄烏戰事快滿一年,仍未見終章,充滿懸念。西方與俄羅斯的能源戰變本加厲,“搶能源”壓力持續,加重香港本地通脹。儘管香港通脹僅1.8%,但水電煤通脹率卻高達14.3%,帶動電費、巴士、渡輪、的士輪流加價。這一壓力,不容小覷。
有識之士一致認為,面對如此的不利局面,香港要提升競爭力,加快經濟復甦就必須借“通關”之機,快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大灣區產業鏈中佔據一個重要位置,善用背靠祖國的優勢,讓海內外企業和人才看到內地和香港機遇無限,願意來港投資和發展,補充人才之餘,更有助落實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政策,加快香港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