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關後,相信香港經濟一定會重拾活力,且在國際舞台再大放異彩。圖為通關首日的落馬洲口岸。 (本刊記者楊冰馨攝影)
等了三年,香港與內地終於恢復通關!口岸運行恢復,內地居民旅遊、商務赴港簽注恢復辦理。1月5日下午6時香港開放四個陸路口岸網上預約系統,截止6日下午6時,一天的時間已有超過34萬人預約過關到內地,部分口岸個別時段的過關名額早早已滿,大家對回家,與內地親人團聚相會的渴望可謂熾熱難擋!
香港和內地社會都對通關欣喜若狂,並希望以後可以增加名額。值得一提的是,在內地的香港居民回香港和在香港的內地居民回內地都無需預約,這一點受到廣大“港漂”群體還有來香港旅遊的遊客的歡迎,因為它是人性化的、合理的,切切實實地為大家帶來了方便;還比如飛機、船、金巴等交通工具,由於已經有班次容量的限制,因此不設置配額,合理簡化了不必要的程序;而且在疫情下,“雙非”跨境學生家庭也經歷極大考驗,耽誤了三年正常學業的數萬跨境學童,將於農曆新年後復課,有序的通關對“雙非”子女、家庭,無疑是雪中送炭。
首階段的復常通關安排已經實施,“沉睡”3年的落馬洲口岸甦醒,後續還有廣深港高鐵、羅湖口岸、皇崗口岸等,都會逐步有序開通,可以暢想到的是,粵港澳大灣區一日生活圈的便利往來;兩地人員自由有序流通,無數的跨境家庭再也不用因為分隔兩地而心碎;香港街頭商舖、食肆的生意紅紅火火,更上一層樓,香港將在復常之路上迎來新的跨越!
香港經濟今年有望超過新加坡
重啟兩地的通關安排,不僅適切回應市民來往、兩地經商、工作和家庭團聚的需要,而且將為香港各行各業的復甦注入巨大動力。作為開放的經濟體,香港經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圍環境,當地四大支柱產業包括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工商服務業和旅遊業,除了金融業,物流、貿易和旅遊等行業在過去三年明顯蕭條,經濟環境曾一度因此惡化。
眾所周知,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亞洲國際都會,香港從來都是旅遊、購物、美食的天堂,香港的定位決定了必須要打開門做生意,笑迎八方客,這就是香港的底色。新一屆政府上台後,採取先通國際關,再通內地關策略,逐步放寬社交距離,直至撤銷餘下社交距離措施,只保留口罩令;並且舉辦大型國際盛事,並通過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等等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過GDP沒有非常明顯的提拉,所以僅靠本地活動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很有限。但是這並不可怕,香港還有祖國這個最大的靠山和最主要的“強心劑”——兩地通關來加持。
2022年12月12日,高盛發表報告稱,隨着內地取消防疫限制並重新開放經濟,推高對進口和海外旅行的需求,香港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2023年的GDP可獲提振7.6%。
再有美媒調查顯示,在與中國内地和世界各地實現通關後,香港2023年的經濟快速成長,或逾10年來首次超越新加坡!
據彭博社1月9日報道,在2022年經歷自2019年以來第三次經濟萎縮後,香港2023年的經濟強勢回歸,經濟師對香港經濟日趨樂觀,紛紛上調他們的經濟預測——香港2023年經濟增長的中值預估為3.3%,高於2022年11月25名經濟師的2.7%預測。
早前香港很多大大小小的店舖因為沒有內地遊客的光顧而生意大減,甚至破舖,和內地息息相關的行業如酒店和餐飲業首當其衝,而且過去一年已有不少老字號企業先後捱不過而宣告結業,投資和財富管理領域也受到影響。如今順利通關,百業待興,對香港商界和其它業界的復甦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遊客會逐漸回來,將極大的促進香港旅遊和零售市道,相信屆時整個香港的經濟氛圍也不錯。
復常通關安排一落地,在內地居民圈子裏就引起熱烈反響。特別是廣東居民有地利之便,不少人表示將第一時間辦理簽注,希望趕上赴港的“首班車”,有家住深圳的市民表示,知道了通關的消息就激動的計劃起了赴港的行程,“第一時間就登錄了深圳公安的公眾號,看是否已開通預約”;還有市民表示,疫情之前平均半個月就會去一次香港,旅遊、看展、看演唱會、購物等等,“去香港是深圳人的一種習慣,就跟我從福田去南山、羅湖一樣,換個地方過周末。”
對於通關,不只市民翹首以待,政府官員亦寄予厚望。李家超說,“提振經濟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信心滿滿,他表示本港與內地有序通關有助增強今年本港消費及投資信心,雖然不預期人流會立即恢復至疫情前的高水平,但會對本地旅遊及餐飲業有一定幫助,預計今年經濟將回復正增長;商經局局長丘應樺和財庫局局長許正宇分別指出,通關令“廠商或中小企能夠回到‘面對面’的商貿往來”,以及“有助更高效連接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並提升業界對內地客戶的服務”。
復甦之路非坦途 穩紮穩打方能海闊天空
復常通關是給全港市民最佳的新年禮物,但是復甦之路並非坦途,港府須迎難而上。封關三年,旅客大減,航空公司和跨境旅遊巴士公司均大裁員,大量機組人員、旅巴司機、旅行社導遊和領隊都轉行,業界難以短期增聘人手,雖然難以一下子恢復到疫前每年5000萬入境人次,但只要一步一步地走,香港旅遊業有望在數月內會有明顯復甦。旅遊發展局也可以多多與旅行社、商場、餐廳及零售商等合作,推出訪港推廣及優惠,推廣香港本地的特色,比如推介今年新建成的故宮博物館、M+藝術館等等來吸引到大家。
同時,港府應把握通關契機,再舉辦多場大型金融會議、展覽和體育盛事,向海外“說好香港故事”,打造“香港回來了”的形象,並善用背靠祖國的優勢,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融入、引領大灣區的發展,讓海內外企業和人才看到內地和香港機遇無限,願意來港投資和發展,補充人才之餘,更有助落實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政策,加快本港經濟轉型。
通關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只邁出第一步。內地成功控制疫情,在穩經濟、穩增長、谷內需等政策出台後,相信內地經濟將成為環球最大亮點,對資金和人才有虹吸作用,而香港發揮其獨特優勢,也可從中得益,帶動經濟復甦。
至於疫情方面,有人擔心通關會加重香港疫情,人員往來的頻密肯定會對疫情走勢帶來一些變數,包括輸入個案會增多,病毒株有機會更複雜等等。加上冬春季節本來就是醫療資源繃緊的季節,市面上一些必須的藥物也被搶購囤積。無論是港人北上還是內地人南下,短期內都可能會面臨一些疫情風險和治病的困難。對此兩地政府需要充分評估,既要加強對疫情防控的溝通協調,也要做好對跨境遊客醫療救治的支援。
不過早前也有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指出,根據推算,近來香港社區每天有15萬至20萬人感染冠病,疫情已經風土化,相信陸港通關不會為香港醫療系統帶來太大風險。
總之,通關的外界障礙已基本被掃除,相信香港在新一年一定會再活起來、動起來,打通內外關,刺激旅遊、零售市道,讓經濟重拾活力,且在國際舞台再大放異彩,Hong Kong is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