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8日起,深港口岸分階段有序恢復內地與香港人員正常往來。當日,除陸路口岸外,海、空及港珠澳大橋的4個香港口岸也正常開放。圖為當日,人們乘坐港鐵抵達香港落馬洲口岸。(新華社圖片)
“下一站,落馬洲!”伴隨着陣陣報站聲,時隔1000天,1月8日早上6點30分,落馬洲支線/福田口岸迎來了從香港入境深圳的第一批市民。
當天上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入境事務處處長區嘉宏和海關關長何珮珊,一同巡視落馬洲支線口岸的首日運作情況。
首階段通關安排中,港人北上毋須強制檢疫,僅需提前預約過關名額及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即可過關。在落馬洲口岸現場可見,人潮洶湧向北流。香港入境處表示,截至當日晚上8時,香港各管制站總共錄得92219人出入境,其中海陸管制站(除機場外)共有48364人次出入境,其中約72.4%為出境,達35028人次,而入境僅錄得13336人次,兩者相差超1.6倍。
此外,8日共有5046名內地訪客入境香港,比7日的4929名內地訪客僅增加百多人。
據入境處當日臨時數據顯示,8日機場管制站總計出入境人流為43855人次,其中包括22031人入境,21824人次為出境;至於海陸管制站方面,落馬洲支線出入境人流最多,達21484人次,當中有16697人為出境;其次是深圳灣,錄得11578人次出入境,出境人流則佔8399人;而港珠澳大橋則錄得11357人出入境,包括7290人次為出境;至於港澳客運碼頭方面則錄得2806人次出入境,其中1896人出境。餘下的文錦渡及中國客運碼頭則分別錄得1043及96人次出入境,各自出境人數則為692及54人次。
過關井然有序
市民點讚 心情激動
“三年都沒回老家了,真的很想老家了。”一名老家來自福建的過境旅客向記者感嘆道。1月8日,沉寂三年已久的港深陸路口岸終於有序恢復首階段通關。本刊記者一早趕往落馬洲支線/福田口岸、深圳灣口岸等多個出入境口岸了解到,由香港入境深圳的過境旅客情緒高漲,清早經深圳灣入境深圳的排隊時長最長可達1.5個小時,但仍不減過境旅客的熱情。
“我阿姨過兩天就要擺酒結婚,要趕着回去蹭蹭喜氣!”當問及為何要趕着通關首日入境深圳,一名來自汕尾的過境旅客告訴記者,她說自己已經三年多沒有回過老家,現在心情十分激動,很感謝港府這次的通關安排,能讓家人團聚。
另一名來自湖南的市民在口岸等待送家人入境深圳,她自己留在香港,“像我們這種三年都沒回去過的人來說,聽到‘通關’,心裏面真的特高興、特激動!”她點讚本次深港兩地政府的通關安排,“對於這次真的能通關,很滿意!至少現在有了一個開始了,未來一定會逐步逐步放寬的,以後我們往返兩地一定會更方便,更快捷的,我們很有信心!”
記者從落馬洲(福田口岸)這邊情況來看,香港海關,入境處,及港鐵工作人員配合融洽,分別為內地居民和香港居民開通通道,排隊過關情況井然有序。
據了解,深圳方面也準備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歡迎香港同胞回家,不少深圳市民手捧花束在出口等待親人、朋友的到來。福田口岸也為久違的香港旅客送上熱情:兩隻吉祥物兔子在門口耐心的與旅客合影,口岸還設置了寫着“We are family”字樣的歡迎板。
疫下兩地分隔
親人離世 一生遺憾
在歡樂的另一面,更有一大部分的旅客懷揣着悲痛的心情過關回內地。
有港人向記者表示,長期無法前往內地,導致很久無法與家人見面,有人錯過了孩子重要的成長階段;更有人父親在內突然染疫病逝,卻無法趕及回內地奔喪見至親最後一面,留下一生遺憾。
家在東莞的許先生告訴記者,上月底家中長輩因染疫離世,事發突然,但由於當時兩地仍未能如常通關,返回內地需要接受強制隔離檢疫,錯過了見家人最後一面的機會,坦言這是一生的遺憾。
許先生表示內心十分複雜,等了這麼久終於通關,理應感到開心,但由於家人離世,心情低落,想要盡快回老家拜祭。
另一位已經四五年未回內地的入境旅客向自己表示,本次趕着首日通關回去也是為了拜祭家人,家中老人年事已高,本想着疫情可以很快過去,能陪老人人生中最後一程,無奈疫情持續三年,即使再想念親人,也無濟於事。
李家超:檢視是否有調校空間
港府較早前表示,由於香港本地疫苗接種率較高,香港與海外完全開放的程度十分接近,有信心香港的疫情在可控範圍內。據港府出境預約系統數據,截至1月8日晚上,已有超過41萬人預約進入內地,農曆新年前兩日的人數最多。
1月10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表示,過去2日口岸運作暢順,市民過關時安全有秩序。而每日5萬個經陸路口岸由香港到內地的名額仍有空餘,包括最受歡迎的年廿九仍有少許空餘,其次為年廿八、年三十。他續言,未來8星期的可預約名額,現時只用了17%,說明5萬個限額符合實際需要。香港政府會按實際情況,檢視是否有調校空間。
歷經三年,深港兩地終於恢復人流往來,希望通關能令親人不再分隔兩地,少有所養,老有所依。少一分遺憾,多一分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