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博雅論道 > 正文
連載⑦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 —以制度開放促進高標準創新市場體系建設(2021)
■ 藝衡 [第3535期 2023-01-16發表]

二、創業生態系統發展:需求拉動型創新市場繁榮


創業是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是以微觀主體活動為研究物件的學術領域。一個好的城市創業生態系統能夠對創業者產生虹吸效應,進而實現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推動顛覆性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研究創業讓課題組從宏觀的視角轉向了微觀的視角,這一轉向為我們深刻認識中國創新市場體系構建的過程和邏輯,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從創業者與創業環境互動的視角研究創業機會,為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提供了切入點,從而為課題組從全過程創業生態鏈角度觀察深圳創新市場發展提供了可能。
 
 

▲由中建科工承建的深圳灣文化廣場項目鋼結構開始吊裝。深圳灣文化廣場(深圳創意設計館和深圳科技生活館)項目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後海中心,總用地面積約5.0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8.8萬平方米,預計將於2025年建成啟用。圖為建設中的深圳灣文化廣場。(新華社圖片)  

(一)研究背景與框架


1.研究背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以來,中國步入創業的黃金發展期,伴隨着國家政策傾斜、科學技術進步和市場環境的優化,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大眾的創業熱情也被逐步激發。

創業的成功離不開運行穩定的創業生態系統,換言之,創業生態系統是多個獨立存在的創業參與主體共同居住的棲息地,而所有獨立存在的創業參與主體是否能夠生活得更好、更長取決於這個棲息地的生態系統是否健康運行。

通過梳理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發現,美國百森商學院的艾森伯格(Isenberg)教授(2010)認為創業生態系統是由創業者,創業所需的人力資源、資金資源、專家資源以及相應的政府政策所組成的網路環境。Qian等(2012)認為創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經濟、社會、制度和所有其他重要因素相互影響,並創造和發現創業機會的系統。萊泰法(Letaifa,2016)認為社會創業者通過與生態系統的其他行動者互動來發現和捕獲創業機會,獲取創業所需的技術、人力資本和資金等各類資源,採取創新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進而實現創業機會價值的創造。

可見,創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能夠創造和發現創業機會,並提供完善的創業配套來支援和促進創業者獲取創業資源的網路環境。一個地區想要獲得持續的創業動力,就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戰略來發掘更多的創業機會。因此,面對創業生態系統中潛在的創業機會,如何有效識別並把握機會開發利用進而實現價值創造功能是保證創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前提。

2.分析框架

創業生態系統的建設離不開創業環境、創業資源和創業活動三大要素,而創業活動是創業者在機會導向下的自發行為,是創業者在特定創業環境中以感知創業機會、創業資源、以創新性的產品或服務為基礎進而實現價值創造的管理過程。這一過程具體體現為創業者發現或創造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機遇,然後利用可商業化的資源將商業概念落地變現從而創造價值。

本報告以創業機會為切入點構建從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機會開發到創業機會實現的全過程創業生態,通過比對深圳、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在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機會開發、創業機會實現3個方面指標剖析各城市的創業生態系統,梳理出不同城市創業驅動模式的差異,並從中獲得促進中國城市創業生態系統建設的啟示。

(二)創業機會識別

蘭普金(Lumpkin)等(2005)認為創業機會識別是企業在市場上感知到新的想法並可以將其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新業務或新模式。尚恩和文卡塔拉曼(Shane和Venkataraman,2000)提出情境是創業機會的來源,市場供求和政策法規的變化往往蘊含着大量的機會。為揭示不同區域在特定情境下影響創業者對創業機會識別,本文從制度、市場和文化三種情境探討創業機會的識別過程,從而全面揭示影響創業機會產生和識別的重要因素。

1.制度創新有利於創業機會的創造

制度環境是監管和規範的環境,直接影響並決定着創業者從事某一行為的預期收益和成本。制度主要從內外兩個機制影響創業機會的識別:內在機制圍繞“制度約束-創業者-機會創造”的邏輯關係展開,創業者早期會受到諸如經濟體制約束和意識形態束縛等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約束,往往經歷了極大的困難,但是在強烈的創業激情和願景支撐下,創業者通過反思學習,識別出潛在的創業機會,進而創新業務模式。外在機制圍繞“新創企業-制度演化-機會持續識別”的邏輯關係展開,新創企業的成長會帶來資源積累,為謀求利潤最大化,新創企業會採用制度創業策略使制度環境按照符合企業利益訴求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階段下制度演化會反過來支援企業進行持續性的機會識別。

以深圳為例,從深圳市互聯網頭部企業-騰訊的創業過程來看,馬化騰等騰訊創始人的創業故事在上述制度對創業的內外在影響機理下就有了一個清晰的過程規律:騰訊創始人在1999年初仿照一個由以色列人開發的即時聊天工具(ICQ)開發了中文版的OICQ,也就是現在大眾所熟知的QQ,騰訊開發的這款軟件與其他同類型軟件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免費下載註冊,免費使用的功能特性使得QQ用戶數量呈指數級增長,擊敗了國內同時期的PICQ和CICQ等對手,但隨着用戶群體的爆發式增長,高昂的伺服器託管費用使騰訊的運營資金捉襟見肘,急需獲取更多的資金來支撐軟件的正常運行,但當時很多投資者並不清楚QQ的盈利模式(經濟體制約束或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難以獲得投資者的青睞,然後馬化騰等深刻認識到使用者的需求(反思學習),開始探索基於使用者需求的增值服務並創新性地開發出QQ會員、QQ秀等全新商業模式(機會創造)。騰訊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了龐大的用戶群體,為謀求企業利潤最大化,騰訊開始構建符合企業利益訴求的制度環境-“互聯網+安全”的產業鏈免疫系統(制度演化),最終為用戶更好地提供移動支付、網路遊戲等互聯網增值服務(機會持續識別)。

打破制度約束有利於創業者更好地識別出潛在的創業機會,而制度創新是破除約束的最有效辦法。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在總結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向全國推廣有關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共計47條,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但從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成果來看,截至2020年,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區在全國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只有65項,而上海自貿區共有328項制度創新成果複製推廣至全國,上海自貿區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改革創新理念,聚焦投資、貿易、金融等領域,率先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制度體系,形成了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視窗”、自由貿易帳戶、證照分離等一批基礎性和核心制度創新成果,其中,率先試點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已被寫入國家的《外商投資法》。深圳雖有47條經驗全國推廣,但作為改革先行試驗田的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仍落後於上海。

 

2.開放的市場環境湧現大量創業機會

在以市場機制作為配置社會資源基本手段的一種經濟體制下,良好的市場環境可以促進經濟繁榮發展,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集聚發展的模式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並推動改善市場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需求,市場需求的出現又將會帶動創業機會的大量湧現。

 

上海國際化改革超前,市場環境最優。根據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經濟傳媒協會、第一財經研究院、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後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評價結果顯示上海市場環境指數排名第一,北京排名第二。上海在市場環境方面亮點突出,其在放寬市場准入、擴大對外開放方面的落實成效顯著,外商投資較為活躍,從外資註冊企業數量來看,上海2020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6946家,遠高於深圳(3865家)、廣州(2805家)、北京(1930家)和杭州(1137家)等城市。
 

上海、北京、深圳經濟發展規模排名前三。從各城市的經濟發展規模來看,2020年,上海市GDP達到38700.58億元,北京市GDP為36102.6億元,深圳市GDP為27670.24億元。結合各城市的市場環境指數排名情況來看,上海市場環境指數排名第一、經濟發展規模也位居第一,北京市場環境指數排名第二、經濟發展規模同樣排名第二,深圳市場環境指數排名第四、經濟發展規模排名第三。可見,良好的市場環境是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通過增加值測算北上深三個城市各行業的區位熵來衡量城市特定產業集中程度情況,從測算結果看,在17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中,深圳有3個行業區位熵排名第一,北京有11個行業排名第一,上海有3個行業排名第一。分行業來看,2018年,深圳市工業區位熵為1.11,高於北京的0.38和上海的0.83,深圳工業又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主,集聚了華為、比亞迪、富士康等龍頭企業,已成為引領全市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區位熵較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金融業,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衛生和社會工作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上海區位熵較高的行業則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領域。
 

3.良好的文化環境加速創業機會識別

創業機會是創業者依據客觀的世界,憑藉不同的認知特質做出機會識別和評估,並參與到創業活動的一種現象,在創業認知過程當中,文化具有精神引領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引導創業者樹立正確的目標並為目標去努力奮鬥,而良好的文化氛圍更是與文化包容性、創新創業教育和政府對創新創業大賽的支援管理等內容息息相關,創業者在受到良好的創業文化薰陶後會加速對創業機會的識別。

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鑄就深圳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從各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披露的資料來看,2020年,深圳跨省市流入人口1243.87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為70.84%,外來人口佔比遠高於廣州(50.22%)、上海(42.14%)、成都(40.40%)和北京(38.45%)等城市。此外,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共同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2020年,深圳在全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行榜中僅次於香港,排名全國第二。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不同於北京、廣州和西安等具有豐富的文物古迹底蘊,但卻以匯聚天下四方之民的廣闊胸襟,憑藉開放包容精神和創新氣質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搖身變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全國經濟特區的成功典範。

 

上海和深圳的創新創業大賽領先,創業文化氛圍濃厚。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作為一個為創新創業服務和營造創新創業氛圍的公共平台,是各地評選“新星企業”的廣闊舞台,也是各地優秀企業入圍全國總決賽的晉級通道,一般由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組織舉辦,大賽採用“政府主導+公益支持+市場機制”的方式,支援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各賽區參賽的項目數量來看,上海賽區吸引8291個項目參賽,深圳賽區共吸引7337個項目報名參賽。由於大賽會全面對接創業資助等政府支援,為科技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也為企業實現資源、需求對接,地方賽事的興盛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地方政府的統籌引導能力和反映各地創新創業的社會文化氛圍情況。深圳參賽項目雖不及上海,但還是營造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地方高校院所成為創業教育的主要載體。創業教育是一項提高國民素質、擴大大學生就業管道和激發創業激情的系統工程,通過開設創業相關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幫助大學生提升自我意識、熟悉創業風險和過程並把握創業技能,從而增強大學生對創業機會識別的能力。根據創業時代網發布的《中國公辦大學創新創業競爭力排行榜500強,2020》榜單數據,北京有38所高校上榜,上海有20家上榜,西安有18家上榜,廣州和武漢均有15家上榜。創業氛圍濃厚的深圳僅有一家深圳大學上榜。可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是創業教育的主戰場,城市創業教育體系仍待進一步完善。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