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新創業績效
績效價值的表徵指標考量創新創業的經濟效益、知識技術輸出質量、創新創業生態的情況及其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其評價指標從產業績效、創新績效、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評價地區雙創發展效果。
1.產業績效
(1)人均GDP
深圳市在雙創經濟產出效益方面繼續保持領先。2020年深圳市人均GDP17.85萬元,在GDP規模較大的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一,與北京(16.63萬元)、上海(15.75萬元)、廣州(14.72萬元)均拉開了一定差距,與區域性重點城市如杭州(14.45萬元)、武漢(13.27萬元)、西安(8.65萬元)等相比同樣存在較大優勢。近年來九座城市GDP都有明顯提升,深圳人均GDP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47%,略低於西安(5.27%)、杭州(5.17%)、武漢(4.97%)等產業新興城市。
由全國排名來看,以深圳為代表的產業綜合主導型城市,在人均GDP指標上先後超越了常年盤踞在國內人均GDP前列的鄂爾多斯(16.93萬元)、東營(13.61萬元)等資源型城市,這表明城市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與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協同共進的趨勢,綜合性的產業結構更有利於雙創的推進。
(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即說明產業結構正在邁向知識型和技術型的中高端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創新創業活動的活躍,其經濟產出佔GDP比重反應雙創發展帶來的產業經濟效益。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出水平較高,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程度穩居全國首位。2020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0272.72億元,增長11.28%,高於位於第二位的北京(9242.30億元)超1千億元,與上海(7327.58億元)、廣州(2066.78億元)的差距則更加顯著。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角度來看,深圳2020年的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7.13%,與北京(25.60%)、上海(18.93%)、廣州(16.11%)、武漢(25.69%)等相比的差距依然相當顯著,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遠高於其他城市。從綜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及其佔GDP比重兩項指標可以看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在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方面動能強勁,在新舊生產方式轉化過程中具有較高效率。
(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
深圳市工業企業科技創新成效明顯,新產品產值規模居各市前列。2019年,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達14238.69億元,連續三年產值突破萬億元,九座城市中排名第一。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首次超過萬億元,產值為10140.95億元,但仍與深圳有較大差距,此外深圳還較北京(5220.20億元)高出約3倍,體量約西安(1379.64億元)的10倍。
同比來看,深圳的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0.69%,在一線城市中處於領軍地位,表現了較強的工業科創能力。產業新興城市當中,成都上升42.90%,蘇州上升0.58%,但兩者受到各自總量規模的限制,反映在工業新產品產值總量的變動並不特別突出。
2.創新績效
(1)專利授權量
深圳的知識產權產出創造能力以及創新實力優勢顯著。專利申請及授權等創新因素已經成為深圳和國內地區經濟發展的創新引擎。2020年,深圳市專利授權量22.24萬件,佔全國專利授權總量的6.32%,佔全省專利授權量的31.34%,遠超北京(16.28萬件)、上海(13.98萬件)、廣州(15.58萬件),在樣本城市中排名第一。專利授權量是年度專利申請的試金石,更能准確反映一個城市的創新實力,深圳專利授權總量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榜首,為深圳創新創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識產權基礎。
從近六年的專利年均複合增長率來看,廣州(31.37%)、深圳(25.26%)仍然表現最佳,成為九座城市中僅有的複合增長率超過25%的兩座城市,其他城市專利授權量從整體上看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廣州、深圳作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聯結端點,授權專利增速突出,構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的重要兩極。深圳在專利整體質量方面表現優異,2020年,深圳專利申請量、授權量位列全國首位,充分體現了其作為全國自助創新示範區的示範、引領和帶頭作用。
(2)每萬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
專利申請中的發明專利數量,是平衡專利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指標,每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則進一步表徵了創新主體的高質量專利產出密度。2020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為31.02萬件,佔全省專利申請量的27.04%,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209件,同比增長15.75%,約佔全國申請總量的30.19%,連續17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每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51.18件,高於杭州(46.37件/萬人)、蘇州(41.64件/萬人)、上海(33.30件/萬人)等城市。
(3)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
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提高經濟發展效率,有效激活發展潛能,拉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發展越好的地區,實體經濟發展程度也相應越高。2020年,上海(91.60)的指數成績排名第一,深圳(91.20)排名第二。具體來看,為貫徹落實國家部署要求,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各城市先後發布“新基建”行動計劃,數字經濟指數排名第一的上海在2020年5月正式發布《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排名第二的深圳也於2020年7月發布《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為圍繞“新基建”政策導向策劃落實項目建設,根據《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藍皮書》披露的數據,2020年深圳在建和擬建重點項目563個,其中“新基建”項目216個,佔比38.37%。5G基站、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逐漸成為重大投資項目的部署重點。
3.可持續發展
創新創業發展不僅僅是發展科技創新、發展產業經濟,更應該關注與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雙創指數在關注經濟指標的同時,對社會資源消耗、環境質量等與人民生活質量相關的指標也予以了關注。
(1)單位GDP能耗
單位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表徵每萬元經濟產出的能耗水平。2020年,九座城市的單位GDP能耗均下降至0.50以下,北京(0.230噸標準煤/萬元)和廣州(0.266噸標準煤/萬元)是樣本中唯有的兩座能耗指標低於0.3的城市。
同比來看,各城市均表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廣州、杭州降幅較大,分別降幅8.73%、5%,可見2020年度全社會能耗水平能處於快速下降的狀態。
(2)空氣質量優良(二級及以上)天數比重
空氣環境優良(二級及以上)天數佔比表徵生活環境空氣條件。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居民的健康和福祉以及地區雙創生態系統。2020年,廣州市和深圳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國家一級(優)和二級(良)的天數排名第一和第二。廣州(98.74%)和深圳(97.26%)空氣優良率顯著高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具有明顯優勢。
環境品質改善方面,大部分城市的空氣質量同比都有所提升,數據還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區域分化特點:北方城市空氣質量不佳,優良天數徘徊在270天左右,優良率在75%左右;中部及長三角地區城市空氣質量相對良好,優良天數保持在310天左右,優良率在85%左右;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最佳,優良天數保持在330天以上,優良率在9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