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區大沙河畔的科技園。(新華社圖片)
(二)創新創業資源
資源能力主要表徵創新創業資源,即“人、財、物”重要資源的聚集能力,包括人力資源、資本金融等。
1.人力資源
(1)淨流入常住人口
成都成為淨流入常住人口數量榜首。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淨流入435.68萬人,深圳412.13萬人排名第二,遠超其他一線城市。從複合增速來看,一線城市北京(96.40%)、上海(90.99%)、深圳(67.01%)和廣州(30.56%)淨流入常住人口增速較緩,與之相對的是蘇州、成都等城市密集發布強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引起常住人口增速迅猛,分別增長259.23%、123.98%。從區域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兩大區域正在形成多中心人才吸納格局。在傳統中心城市北京、上海之外,蘇州正成長為新的人才流動樞紐型城市,成都、西安等城市也緊隨其後。
(2)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從業人員比例
北京市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人員長期引領全國。全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從業人員佔比前三位是北京(40.20%)、廣州(28.40%)、上海(24.51%)。其中,北京多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廣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從業人員佔比較去年有較大幅度提升,除了廣州近年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原因,也得益於廣州在生活成本、城市醫療、教育資源和文化底蘊方面在一線城市中更具優勢。
(3)高等教育學歷人口數量比例
北京、上海、武漢高等教育學歷人口比例位居三甲。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高等教育學歷的常住人口比例前三甲為北京(41.98%)、上海(33.87%)、武漢(33.87%)。由於受到高等教育資源分佈的影響,全國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幾個城市,北京、上海、武漢等在該指標上的優勢更加顯著。
(4)普通高校在校生數量
廣州普通高校在校生數量最高。一段時間內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數量可以反映地區潛在的創新創業人才供應情況。2020年,廣州(143.59萬人)、武漢(123.20萬人)、成都(103.80萬人)、北京(97.70萬人)等高校雲集的城市,在校生最多。近年來,多個城市努力改變支撐創新創業發展的高等學校資源教育供給方面的弱勢,增強科技人力資源的培養。深圳在高等教育資源方面的稀缺,長期以來已成為制約人才儲備的瓶頸,但深圳為數不多的高等院校對創新的發展非常重視,2020年,深圳大學在全球PCT申請教育機構中以252件的申請量繼續保持全球第3的位置,僅次於加利福尼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2.資本投入
(1)科學技術支出佔GDP比重
深圳市的科學技術投入力度在各城市中穩居榜首。2019年深圳的財政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總額達548.42億元,遠遠領先於第二名的北京(433.42億元)和第三名的上海(389.54億元)。科學技術支出佔GDP比重方面,深圳成為唯一突破2%門檻的城市,達到了2.04%,與北京(1.23%)和上海(1.02%)拉開了明顯差距。蘇州(0.94%)、成都(0.62%)、西安(0.37%)的表現不及全國平均水準(0.96%),這說明三座城市的科技支出強度沒有跟上城市經濟發展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強科技投入支持力度。
同比來看,九座城市科學技術支出佔GDP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近年來,深圳科學技術經費投入一直處於不斷加強的狀態,2015-2019年,深圳科學技術支出佔GDP比重年均複合增速13.61%,根據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顯示,深圳市安排科技研發資金134億元,其中37%重點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反映出深圳科技創新研究的高度重視和政府的引導意識。
(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深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連續四年位居首位。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高達1806.28億元,遠高於第二名上海(851.62億元)、蘇州(629.78億元),是九座城市中唯一連續多年支出超千億的城市,表明深圳市工業企業對研發創新能力的重視。
同比來看,各市均表現不同程度的上升,深圳近四年複合增長率為18.33%,僅次於成都(27.27%)、蘇州(22.05%),排名第三,遠高於北京、上海和廣州,在一線城市中處於領軍地位。
(3)年度IPO企業數量
從2020年上市企業行業分布來看,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企業數量最多,有56家;專用設備製造業上市數量排名第二,有39家;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排行第三,有35家。各城市的經濟活力,特別是產業活力在年度IPO企業數量上集中體現。新興產業城市中杭州、蘇州表現突出,2020年IPO企業數量均為15家,其餘城市均未超過10家。從區域上市公司總數來看,北京、上海、深圳排名前三甲,北京598家,上海548家,深圳470家,深圳上市企業總數與北京、上海仍有一定差距。剔除央企後,深圳市以上市公司市值15.22萬億和千億市值公司數16家排名全國第一,超越北京(12.03萬億,15家)、上海(11.18萬億,14家),這表明深圳的資本匯集能力仍處在高速增長期,非國有企業仍是深圳上市公司的主體。同時,深圳具有優勢的非公有制經濟結構及全國領先的電子資訊技術產業也強化了其對資本流動的引導能力。
(4)年度新三板上市企業數量
資本市場的參與是新企業在創新市場中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要素,高效的投融資市場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良好的籌資環境。由於小微企業無法通過主機板上市融資,新三板掛牌就成為中小企業和創業公司融資的有效管道之一,它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支點。
通過Wind資訊金融終端查詢2020年度掛牌上市的企業資料,結果顯示全國新三板掛牌企業共有132家,其中18家企業分布在九個樣本城市中,從具體分布情況來看,北京新三板掛牌企業7家,上海、西安新三板掛牌企業均為4家,廣州和武漢新三板掛牌企業均為3家,蘇州和成都新三板掛牌企業均為2家,深圳2020年暫無新三板掛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