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圖為廣東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蛇口片區建設的商務大樓。(視覺中國圖片)
3.深圳物資流動指數排名第三,國際物流樞紐地位凸顯
深圳在物資流動方面位居第三。香港第一,東京和深圳緊隨其後,其次是紐約、廣州、三藩市和聖何塞。深圳在物資運輸量和出口依存度等方面表現突出,其中,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各城市首位,這些都體現了深圳卓越的港口條件、優良的投資環境和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
物資流動採用物資運輸量、服務機構和城市對外貿易一體化程度等三個二級指標進行測度。物資流動的總體排名見圖4-17。
物資運輸量主要使用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和航空貨物吞吐量來衡量。港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依託港口運轉的全球海運貿易約佔全球貿易運輸總量的80%。而在新經濟逐步崛起的當代,航空運輸由於快速高效的特點,也在物資運輸方面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深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首位。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和廣州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包攬了七個城市中的前三名,優勢明顯。在錯綜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下,2019年深圳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年吞吐量仍然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港口貨物年吞吐量突破2.5億噸,同比增長2.6%;集裝箱年吞吐量完成2577萬標箱,同比增長0.1%。
深圳航空貨運量排名第五。香港位於7個城市的首位,香港機場自2010年以來連續九年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深圳落後於香港、東京、紐約和廣州,位列第五位。從大灣區物流總體來看,香港有與國際接軌的物流管理優勢,深圳和廣州等城市有輻射內地市場的優勢,各城市間功能互補性還有進一步加強的空間。
相比之下,三藩市和聖何塞並不以經濟體量和製造業見長,其港口和航空貨運量均明顯落後於其他城市。並且,三藩市灣區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並不位於三藩市和聖何塞兩個城市,而是奧克蘭港,它是全美第五大集裝箱港,2018年共處理255萬個標準集裝箱,超過三藩市和聖何塞的總和。三藩市機場和聖何塞機場是三藩市灣區貨運量最大的兩個機場,但與其他四個城市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深圳國際貿易服務機構數量排第五。東京位列第一,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紐約位居第二,雖然與東京的差距明顯,但依然遙遙領先於其他四個城市。這說明,在七個城市中,東京和紐約在國際貿易服務方面的優勢極為明顯。雖然深圳、廣州和香港在出口貿易方面具有優異表現,但在國際貿易服務機構數量方面卻位於七個城市中的最後三位,與東京和紐約的差距較大。

貿易一體化通過出口依存度指標來衡量,即出口產值佔GDP的比重,它反映特定區域或城市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是衡量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
深圳出口依存度位居第二位。深圳作為中國的經濟特區之一,是中國首個對外開放的窗口,在對外貿易上具有先發優勢和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19年深圳進出口總額29773.86億元,下降0.6%。其中,出口總額16708.95億元,增長2.7%。跨境電商、全鏈條的一體化加工貿易、優良的投資環境、以及優良的港口條件都是深圳保持出口貿易優勢的支撐所在。
香港是知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出口依存度高居榜首。2019年香港商品出口總額約為39887億港元,出口依存度高達139%。廣州的出口依存度約為22%,位居第三。而紐約、三藩市和聖何塞的出口依存度均低於8%,這主要與上述三個灣區城市的經濟產業特徵密切相關。
4.深圳信息流動指數位居第五,科技信息流動表現亮眼
深圳在信息流動方面排第五名,東京、紐約居於領先,隨後是聖何塞、香港、深圳,三藩市和廣州排名靠後。深圳在科技信息流動方面有亮眼表現,2019年深圳市知識產權創造數量及質量取得突破,五項核心指標居全國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6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大學PCT專利申請公開數量居全球教育機構第3位,凸顯了深圳在當今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地位。
在信息技術流動領域,主要從互聯網信息、科技交流、文化交流和信息流動中介等四個類別進行評價,相關排名情況見圖4-21。
深圳在互聯網信息流動方面排名第六。這裏選取搜尋引擎指數來衡量互聯網信息流動,谷歌趨勢指數(Google Trends)是最重要的搜尋引擎指數之一,它通過分析Google全球數以十億計的搜索結果,統計給定時期內某一關鍵詞在Google被搜索的頻率。根據谷歌趨勢指數,聖何塞、東京、香港、紐約的搜索熱度靠前,以之為關鍵詞的搜索頻率較高;而深圳和廣州作為中國大陸城市排名靠後,搜索熱度不太高,這可能與谷歌搜索未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有關。儘管如此,這也反映出深圳、廣州與全球城市的信息連接度存在不足,國際化信息流動程度有待提高。
以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份額來衡量科技信息流動,東京和深圳表現亮眼,分別佔據前兩位。這也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的結果相契合,在該報告中,東京-橫濱、深圳-香港-廣州,在以PCT專利申請量為依據的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前兩位。2019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17459件,約佔全國的30.74%,連續16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華為、騰訊、大疆、中興等科技企業表現出強勁的創新潛力。東京則集聚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和研發投資2500強企業,如豐田、本田、日產、索尼、松下、電裝等,各產業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創新研發非常活躍,PCT專利申請量常年保持高水平。
深圳在文化信息流動方面排名第六。這裏採用文化節數量測度文化信息流動。紐約作為世界文化中心,匯聚了世界上最領先的文化藝術思想和最前沿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因此文化節數量遠高於其他城市。聖何塞、三藩市、東京、香港的文化節數量相當。深圳、廣州的文化節數量排名落後。
目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際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2019年,深圳的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佔GDP比重約為11%,文化內涵及其影響力正在逐步顯現。由於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缺少歷史文化積澱,文化軟實力相對較弱。世界時尚之都均依託各自城市頂尖的時尚教育學府,比如紐約有帕森斯設計學院、普瑞特藝術學院、紐約大學和紐約時裝學院等引領全球文藝的大學;倫敦也有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和中央聖馬丁等全球藝術的殿堂。深圳需要借鑒這些城市的成功經驗,努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補齊城市文化發展的短板。
深圳在信息流動中介方面排名第五。這裏選取ICCA國際會議數量測度信息流動中介情況。東京位居第一,隨後是香港、紐約、聖何塞、深圳、三藩市和廣州。
日本是亞太區舉辦國際會議最多的國家,東京2019年共承辦131場ICCA國際會議。在七個城市中排名第一,是全球知名的會議中心。香港國際會議市場規模較大,舉辦數量位列亞太地區第三位,在七個城市中處於第二位。紐約市共舉辦57場ICCA國際會議,位居第三。深圳和廣州2019年分別舉辦25場和17場ICCA國際會議,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
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深圳已成為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會展城市之一。當前,深圳致力於打造全球知名的會展之都,國際會展設施建設全面提速。伴隨硬件設施逐步完善,深圳市會展業的體量將有大幅增長空間,承接國際會議、大型體育賽事和重大主場外交活動的能力將得以增強。
5.深圳流動環境指數排名第七,營商環境改革成效顯著
經濟基礎、硬件環境和營商環境是衡量要素資源流動環境的三個重要維度。
綜合來看,深圳在流動環境方面位居第七。紐約、聖何塞、三藩市和香港排名前四,隨後是東京、廣州和深圳。從各分項指標來看,深圳均無明顯優勢。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深圳營商環境進步明顯。深圳市政府將營商環境改革作為“一號改革工程”,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以先行示範的最高要求,全面銜接國際通行規則,在多個領域大膽探索改革創新,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另外,在要素流動硬件環境上,自2016年確立國際航空樞紐定位以來,深圳機場每年新開國際客運航線在十條以上,國際通達性顯著提升。
深圳在經濟基礎方面排名第六。一般地,人均GDP越高,經濟基礎越雄厚,要素資源流動的頻率和流量越大。美國的三個城市聖何塞、紐約和三藩市位列前三甲,展現出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為要素流動創造了良好基礎。東京緊隨其後位列第四,其次是香港、深圳和廣州。
深圳支撐要素資源流動的硬件環境稍顯薄弱。首先,要素資源流動離不開發達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深圳每十萬人擁有的商務熱點數排名僅為第六名。聖何塞和三藩市位居前二,相比於其他城市的優勢明顯,而其他五個城市的水平較為接近。其次,全球機場通達性決定着國際商務交流的便利度。深圳在全球機場通達性方面排名第六。在七個城市中,紐約遙遙領先,東京位列第二但差距明顯,廣州、香港和三藩市緊隨其後,深圳和聖何塞的全球機場通達性較為接近,位於最後兩位。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升級為國際航空樞紐定位以來,深圳機場每年新開國際客運航線在十條以上,2019年末國際客運航線通航城市60個,通航國家29個,國際航空客流量顯著上升。
營商環境的含義較為廣泛,直觀理解是指鼓勵商業效率、支持經商自由以及便利的營商手續等。鑒於其內涵的綜合性,營商環境便利度採用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指數來衡量。該指數衡量10個領域的監管法規是否有助於推動或是限制商業活動。這10個領域包括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等。
深圳營商環境指數排名第六。在營商環境方面,香港、紐約、三藩市和聖何塞位列前茅,深圳和廣州與上述城市存在較明顯差距。在國家發改委推動的全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世界銀行力推的全球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等兩大指揮棒引領下,近年深圳營商環境進步顯著。深圳市政府將營商環境改革作為“一號改革工程”,推出了“營商環境20條”等一系列舉措,並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先行示範的最高要求,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全面銜接國際通行規則為重點,充分吸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內容,在多個領域大膽探索改革創新,營商環境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