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圖片
5月6日英國舉行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繼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加冕之後,70年後,英國又一次迎來君主改朝換代。
查爾斯加冕,有人激動有人漠然。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宣布查爾斯三世為“不容置疑的國王”,並將重達2.23公斤、鑲有444顆寶石、擁有360年曆史的聖愛德華王冠戴在查爾斯的頭上。查爾斯坐在英國沿用了720年的加冕王座——聖愛德華椅子上,滿臉激動,眼中似乎泛出淚光。從世界史角度來看,當了64年王儲,超長待機,最後升級為王的,也就查爾斯一個了,這是多麼遲到的輝煌。 《泰晤士報》稱,查爾斯三世國王看上去既生硬又焦慮——威嚴但不快樂。
大約100位世界各國領導人和數百萬電視觀眾見證了這一歷史性輝煌時刻。
雖說天公不作美,加冕儀式遇上大雨滂沱,但很多上了年紀的英國公民出席這場儀式很感動,他們聚集在街頭,一任大雨傾瀉,懷著虔誠的心願觀看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儀式。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曾號稱“日不落帝國”,其殖民地領土面積最大時,所轄國土面積約佔地球總陸地面積的1/4。在殖民心態的潛移默化下,至今世界上仍有不少人對英國君主立憲制情有獨鍾,對英國君主頂禮膜拜。
雖然加冕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加冕典禮是根植於英國上千年的悠久傳統。英國王室仍長期受到全球矚目,從王室成員的出生、婚禮、重大紀念日,到去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再到眼下查爾斯加冕,王室的一切活動都富有國際吸引力,成了英國重要的外交工具,成了讓英國留在世界舞台上的一種手段。
然而,對當代英國民眾尤其是許多年輕人來說,在英國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國內民眾生活成本危機不斷聚焦狀況下,他們對英國王室如此張揚不感興趣,對形式大於內容的王室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持懷疑態度。在經濟蕭條下,這場加冕儀式來得似乎有些不合時宜。英國人對英國王室的支持率正在下降,英國民眾對加冕儀式的興趣也不大。甚至有示威者冒雨抗議君主制:“不是我的國王”。加冕儀式或耗資上億,引發納稅人不滿,過半民眾反對為加冕典禮買單。
就查爾斯本人而言,通過加冕儀式刷存在感只能輝煌一瞬,要保持英國人對英國王室的信心,對其君主地位的敬畏,是查爾斯面臨的最大挑戰。
誠然,查爾斯在長期擔任王儲期間,對慈善和環保事業的投入與付出世人有口皆碑,特別是對照顧社會弱勢的熱情與成果負有盛名。
但就個人魅力和威望來說,查爾斯遠不及“凶狠的老母雞”、憑藉堅船利炮開疆拓土的伊麗沙白一世,也不如在漫長的歲月裏一直對外界保持著端莊品行、享有高達八成民意支持度的伊麗沙白二世。
查爾斯加冕登基,正式履行君主職位,並不單單是一個政治符號,要有所作為。
君主雖非民選產生,但在歷史長河中,君主成為英國歷史延續、民族情感寄託、國家團結與政治穩定運作的基石。在國家立法、行政、司法、宗教等層面,君主不受政黨利益牽絆,扮演著統而不治的憲政守護神角色。查爾斯應恪盡職守,協調各方政治力量,為英國再次輝煌作出王室應盡的貢獻。
而近年來,英國脫歐後,一直艱難地在政治漩渦中尋找出路,並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查爾斯的眼光更要遠大,超出歐洲,努力尋覓英國在國際上準確的站位,而不是一味跟著某個大國屁股後面跑。
要堅持傳承與創新雙輪驅動,保持君主的政治特色和魅力。既要穿越歲月累積,保留英國蘊藏的歷史智慧與莊嚴,又要通過個人影響,敦促政府進行製度性改革,使英國政治跳出陳舊的窠臼而與時俱進。始終把握英國在新與舊之間平衡的一體兩面。
多年來的醜聞和內訌一直困擾著查爾斯家族,查爾斯必須花大力氣整治王室,樹立良好的王室形象。 而對查爾斯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年輕人繼續支持君主制,保持王室的地位。
(作者係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