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觀察時評 > 正文
德國總理朔爾茨背後的力量說 “不想與中國脫鈎”
■ 文/蔡恩澤 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 [第3530期 2022-11-14發表]

▲朔爾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發表文章,表示“不希望與中國脫鈎”。圖為德國總理朔爾茨。(圖源:新華社)

適逢中共二十大後首場進博會開幕前夕,德國總理朔爾茨開啟正式訪問中國之旅,這也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近一年後首次訪問中國,雖說是遲到的訪問,但還是傳遞出積極的信號。

11月3日,朔爾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發表文章,自述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他表示“不希望與中國脫鈎”,還寫道:“我們尋求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

“不希望與中國脫鈎”這句話,與其說是朔爾茨說的,不如說是朔爾茨背後的力量說的。

這是一次國事訪問,這也是一次商務談判,政府首腦出訪,其身後的顯赫人物是大老板,影響現代世界格局的不再單單是政治的考量,還加上了公司的訂單。

隨同朔爾茨訪華的除了政府要員,還有一大串跨國公司的大老板。正是這些大老板與中國合作的訴求,這些朔爾茨背後的力量,使得原本對中國合作持觀望態度的朔爾茨說出“不希望與中國脫鈎”這句話。

朔爾茨的出訪專機不是哪個老板能隨隨便便搭乘的,100多家公司申請,只有12家獲批,12家德國知名企業的高級商業領袖代表團獲得政府專機上令人羨慕的座位。

這其中包括2018年陪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訪問過中國的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首席執行官馬丁·布魯德米勒,巴斯夫公司也是最近投資中國最大的德國企業之一。該公司最近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資100億歐元,在中國廣東省湛江市建設新的“一體化基地”,這也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

另外11家公司是,汽車業寶馬、大眾,醫藥生物科技業拜耳、默克、拜恩泰科,金融業德意志銀行,製造業西門子,食品業喜寶,運動產品阿迪達斯,能源企業Gen Clima Design,個頂個都是行業內頂尖,每年在華營收高達數百億歐元,都是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的主,都懷揣繼續與中國同行合作的衝動。

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導致德國經濟前景黯淡。有關機構預測,德國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年初將陷入衰退。今年以來,一些反華雜音不斷鼓噪對華“脫鈎”。朔爾茨今年10月11日在出席柏林機械工程峰會時明確表態支持全球化,並強調“脫鈎將是完全錯誤的道路”,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展貿易”。

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是在華歐洲企業投資最大來源國,2021年新增投資佔比高達46%。任何想讓中德經貿關係疏遠的“離心力”都比不上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吸引力。

更為宏觀的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9,415億元、9,999.8億元和11,493.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分別增長5.8%、6.2%、14.9%。

而眼前又是德國企業的一次重大機遇,這就是第五屆進博會。

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是中國首創,這五年來在國際市場獨樹一幟,有四大平台作用,集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於一身,取得遠超世界預期的豐碩成果,已經成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四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額超2,700億美元,增長的趨勢將在今年以及今後延續下去。

據統計,第五屆進博會共有14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展,結構更優化,代表性更強,共有284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加企業展,數量超過上屆。與往屆相比,本屆進博會最大的看點在於它是中共二十大閉幕不久舉辦的,外界對二十大的高度關注和豐富解讀,都會自然延伸到進博會上。一段時間以來,西方輿論試圖給中國貼上“封閉”“與世界脫鈎”的標籤,動輒尋求一些蛛絲馬迹來營造“外企逃離”的恐慌氣氛。進博會給這些反宣傳一記響亮的耳光,這種誤導是徒勞的、擔心更是沒有必要的,中國的大門不但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進博會折射出中國十年來開放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中國貨物貿易佔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十年間累計進口服務超過4萬億美元。開放的中國正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正是基於上述事實,德國企業對進博會寄予厚望。

奧迪集團中國市場銷售總監雅基琳·哈維介紹:“奧迪將中國視作最大單一市場,而進博會是奧迪電動化轉型的重要見證者和關鍵展示平台。”

“進博會是西門子展示前沿技術創新首選地”,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肖松說,“中國市場潛力巨大,為跨國企業提供了增長動能。”

只要中國的經濟保持繁榮,世界上就會有更多的人分享到紅利,為促進全球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力量。

誠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說,中德是全方位戰略夥伴,今年是兩國建交50周年。半世紀以來交往合作已充分證明兩國的共識多於分歧,合作遠大於競爭,雙方是夥伴而不是對手,均從對方的發展和中德務實合作中受益。

當朔爾茨總理的專機在北京機場落地,也意味着中德經貿新一輪的“掛鈎”合作即將開始。朔爾茨背後的力量——德國跨國公司將在中國開闢更加廣闊的市場。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