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四川自貿試驗區這4年
[ 2021-04-01發表]
【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4月1日,四川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4周年。亮眼的成績單,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推動力”。2020年,四川自貿試驗區利用外資同比增長308.6%,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0.7%,引領全省進出口規模躍居全國第8、增幅第2。剛剛開局的2021年,僅前兩月,進出口總值就實現1250.6億元,同比增長近三成。

蓬勃發展的勢頭,與其4年來打下的堅實基礎密不可分。




通過制度創新做“減法”


得益於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創新推出的“自貿通”綜合金融服務,成都五牛科技有限公司在一筆500萬元的貸款中,直接節省了近20萬元的利息及擔保費。

自2018年7月這項以“融資、降費、服務”為核心,向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創新模式面市以來,截至去年12月末,已為79家企業提供幫助,為29家中小外貿企業累計發放“自貿貸”2.2億元。

破除制約創新體制機制障礙的一小步,換來的是激發市場活力的一大步。像“自貿通”這樣的制度創新案例,4年來在四川屢見不鮮。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4年間,四川自貿試驗區對中央賦予的159項改革試驗任務實施率超99%,地方事權全面實施;三批146項省級管理權限同步下放到片區及協同改革先行區,放權頻次居全國前列;在近年國務院發布的三批86個制度創新成果中,四川貢獻了11個。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加速提升了四川營商環境的“含金量”,讓海內外市場主體紛至遝來。

4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14萬家、註冊資本超過1.5萬億元,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349家。四川自貿試驗區以不足全省1/4000的面積,貢獻了全省1/4的外商投資企業、1/10的進出口額、1/10的新設企業,主要指標位居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前列。




放大“三臨”優勢做“加法”


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作為西部省份的四川,有何交通優勢可言?放在4年前,這個問題或許並不好回答,但在4年後的今天,答案卻有很多種。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航線增至130條;中歐班列(成渝)使成都與59個境外城市、20個境內城市互通;瀘州港去年綜合吞吐箱量達15.52萬標箱,實現長江黃金水道與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無縫連接……

4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不斷整合臨空、臨鐵、臨水“三臨”疊加優勢,加快構建起海陸空高效閉環的對外戰略通道,一改“內陸腹地”的標簽。

以對外戰略通道為重要支撐,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出“引擎”作用,大幅提升四川對外開放水平,經濟帶動效應明顯——

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首創多式聯運一單制“銀擔聯合體”融資模式,提單累計簽發超3000單,融資金額超3億元;成功獲批中歐班列運郵試點,去年跨境電商實現進出口約240萬單,同比增長280%;亞蓉歐國家(商品)館等開放平臺加快建設,德國、白俄羅斯等33個國家館項目逐一落地。去年,該片區依托中歐班列實現逆勢增長,進出口增速高於全省77.4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速高於全省125.18個百分點。

川南臨港片區,著力突出內陸水港特色,提升口岸能級,瀘州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口肉類指定監管場地、國家臨時開放水運口岸等相繼申創成功,同步獲批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2020年,該片區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1億元;進境糧食中轉量達42.5萬噸,增長183%,在長江上遊港口中排名第一。

對外戰略通道的全面構建,也加速助推通關效率提升。




復制推廣做“乘法”


可推廣可復制,是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試驗田的發展邏輯。協作聯動、協同發展,是四川自貿試驗區深化差別化探索的重點方向。

2019年8月,四川自貿試驗區首批協同改革先行區正式啟動建設。作為全國首創,協同改革先行區在聚焦投資、貿易、政府職能轉變等共性制度試驗的同時,著眼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協調聯動、錯位發展,最大程度釋放自貿試驗區的發展紅利。目前首批8家先行區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去年以來,四川自貿試驗區攜手重慶共建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截至目前,已形成“共同向上爭取”“共同自主推進”“共同早期收獲”3張清單,主動開展目標、領域、產業、政策、機制、時序“六大協同”。中歐班列“成渝號”順利開行,雙方還將在探索建立中歐班列價格聯盟等20個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高效大通道。

此外,四川還與廣東、廣西、海南等兄弟省份開展聯動試驗、對比試驗、互補試驗,推動共享自貿紅利。

經過4年發展,四川自貿試驗區逐漸從“試驗田”走向“豐產田”,不斷積厚成勢,以更高水平開放質量逆勢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