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券業專家預測,美國加息將會於今年第二季終止,資金將會重新調整投資策略,轉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區內高增長區域,香港新股市場的表現亦將會於今年下半年轉好。
首六個月只有31隻新股掛牌
隨著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港股市場“乍暖還寒”。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對記者表示,本港新股IPO曾居全球首位,惟近年續吹淡風。今年上半年的IPO分銷業務情況並不理想,累計共31隻新股在香港掛牌。
許繹彬說,早幾年香港的IPO十分興盛。他回顧2020年的盛況,“那時候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都沒有盈利,但好多新股的認購情況都非常好,基本上(投資者)認購完第一天都已經賺錢了。”
2020年的香港IPO市場可謂異常火熱。記者翻查港交所資料,2020年共有154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其中146家在主板IPO上市),總集資額達3975億港元,創下2010年以來的十年最高紀錄。2020年新股首日漲幅超100%的公司有11家,有52%的新股獲得20倍的超額認購。
但從2022年開始,香港的IPO市場便開始陷入低迷。2022年全年港股IPO市場募資總額為1034億港元,較2021年的3250億港元下滑了68%。2022年首季度新股數量僅為15只,較2021年同期下降53%,為過去六年以來低位。
進入2023年,香港IPO市場初步顯現復甦的跡象,今年第一季度港股新股數量雖然增加20%,但融資額僅有66億港元,同比大幅下滑51%,並創下過去十年以來低位。同期所有新股的融資規模都屬較小型的融資(小於2億美元),僅有一隻新股融資額大於100億港元。在此背景下,IPO發行人也更為謹慎,選擇等待更好的時間窗口。
又根據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發佈的《2023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場表現及前景分析報告》,港交所上半年新股集資額跌出全球前三,排名第六。
德勤報告顯示,上交所及深交所將分別成為全球最大與第二大上市目的地。紐交所以完成上半年全球最大宗新股而取得第三位,該新股為一家消費保健公司。而阿布扎比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將分別排名第四位和第五位。
德勤又指出,上半年香港有31隻新股上市,共融資178億港元,對比2022年上半年的24隻,新股數量增加29%,融資額微升1%。在2023年上半年,香港僅有1只大型新股上市和1只中概股回歸上市。
報告說,今年以來上市新股,大部分的新股融資總額(97%)來自中國內地企業,即大約172億港元,去年同期比例為87%(154億港元),今年上半年來自內地的新股數量比例由去年同期的88%上升2個百分點至90%。內地企業在新股數量及融資總額占比均雙雙上升。而今年上半年前五大新股主要由1只大型新股和1只中型新股所推動,融資總額由去年同期的109億港元略微減少約8%至100億港元。
18C上市制度將帶來轉機
下半年的情況如何呢?其實春江水暖鴨先知,最先能感受到IPO市場氣氛的,莫過於負責新股承銷的券商們。
許繹彬說,2023年第一個月,港股迎來反彈,恒生指數一路從去年底的19781點上漲近15%,到近22700點(1月21日數據)。但漲幅並沒有持續,到上半年結束,恒生指數又回調至18916.43。同樣,港股IPO市場也上漲乏力。
凱基證券亞洲公司投資策略主管溫傑表示,目前港股IPO市場的低迷主要受到市場氣氛的影響,經過2022年全年的跌市後,港股整體市場氛圍不佳,上市公司想要尋找一個更好的時機以尋求更高的估值。
溫先生指出,港交所於3月24日宣佈,推出“特專科技”上市機制改革,《主板上市規則》於3月31日起新增18C章節,放寬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門檻,允許未盈利的科創企業來港融資。對於已商業化的科創公司,來港融資最低市值要求為60億港元;對於未商業化的公司,最低市值要求為100億港元。此舉被認為是港交所自2018年之後最重要的改革。
創新科技新中小企業已然發展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新中小企業數量共計7萬餘家,其中新“小巨人”企業8997家。香港中文大學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雲輝早前向記者表示,一些科技初創企業追求盈利較為困難,準許未盈利科技企業來港上市對於其產業化的推動是很重要的。目前他所參與的兩家達到獨角獸水準的初創公司亦正積極考慮通過18C在港上市。
事實上,這並非港交所的首次上市制度改革。2018年,港交所“大刀闊斧”修改上市規則,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第18A章,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產業公司來港上市。此輪改革為港交所在過去數年帶來了新的活力,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通過18A來港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累計達56家,在港股市場IPO累計募資約1163億港元。
光大財富證券策略師伍禮賢則認為,借鑒18A的發展軌跡來看,起初通過18A上市的企業數目並不多,而是一段時間後才陸續有企業來港上市。同樣,預期18C的實施在短期內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也需要時間來發揮作用”。
曙光在前面
許繹彬預測,2023年將會有百隻新股在香港上市,融資金額預計達到千億港元。原因是美國加息將會於今年第二季終止,資金將會重新調整投資策略,轉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區內高增長區域,香港新股市場的表現亦將會於今年下半年轉好。
他強調,很多IPO發行客戶在2022年都持觀望態度。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之後,他接觸到的與IPO相關的客戶比之前更為積極。“有很多客戶預估今年的業績會有比較大的提升,所以在考慮下半年啟動IPO。”
另外,他認為,港股雙櫃枱交易模式(同一隻股票可以用港幣或者人民幣計價)允許在香港上市的外資企業進入互聯互通機制,亦有助於提升外資企業在香港參與IPO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