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其他產業的進出口情況可能不太好,但我們做農副產品進口的增長情況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是連續幾年都不錯。”翻著手中的賬本,上海伊禾農產品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包劍凌覺得公司5年前做出的那個“大膽”的決定很有遠見。
在洋山註冊“前無古人”
5年前,伊禾來到剛成立的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註冊,開展生鮮產品的跨境電商進口貿易。這兩件事都可謂“前無古人”。
“我們是第一批進駐位於洋山保稅港區的自貿聯發所屬寫字樓的企業。那時做類似業務的企業三個指頭就能數過來。”回想起5年前在洋山港開墾處女地的經歷,包劍凌覺得既有挑戰,“但也還挺有意思的。”
踏上這片屬於全國首個自貿區的土地,包劍凌和他的同事們首先要學會的一件事便是“等待”。很多人或許不明白,都已經是國家的“改革先行示範區”了,為什麼還要等待? “因為要做區外不能做的事情,就得等政策真正落地。”包劍凌回答。
從海關到檢驗檢疫,從稅務再到銀行等各部門針對自貿區推出的新政真正落地,伊禾食品在洋山港“等待”了差不多1整年。不過在這“等待”的一整年裡,伊禾食品也沒有閒著:按照最新的要求辦完了開展生鮮產品進口貿易所需的所有證照和資質。在此期間,伊禾食品還辦成了一件讓自己挺驕傲的事——與洋山港某運營平台企業聯合向當時的國家質監總局申請在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設立國內首個進境水果查驗點。 “沒有這個,水果類產品的跨境電商業務是無法大範圍開展的。”包劍凌說。
特殊政策助力公司轉型
開墾完處女地,肥沃的土壤裡終於可以種莊稼了。 2015年底,摸索政策的進程終於告一段落,伊禾食品的生鮮農產品進口業務開始進入正軌。
得益於長三角地區在全國名列前茅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跨境通、網易考拉等成長於長三角地區的跨境電商龍頭企業的銷售渠道,頭三年,伊禾食品的銷售額一直保持著近80%的年增長率。 “今年銷售額有望達到10億元人民幣。”
不過,在2016年國家出台有關跨境電商的稅收新政之後,在自貿區內做進口水果的生意變得不再那麼具備優勢。好在伊禾食品又及時發現了新的商機——進口肉類產品。包劍凌和他的同事們在實踐中發現,自貿區內的分送集報、先放後報等特殊政策非常適合做肉類的進口。
“還有,中國肉類主要進口自歐美和澳新,而停靠在洋山港的又主要是來自這些航線的貨輪。”包劍凌認為,洋山港的區位優勢,以及冷庫等投資巨大的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完善,使這裡逐漸發展成為全國主要的肉類進口集散地。如今,官方數據已為包劍凌的判斷提供論據:全國40%的進口肉類由上海口岸進口。 《上海市食品安全狀況報告(白皮書)》也顯示,2018年,上海口岸進口肉類120.5萬噸,比2017年增加27.03%,增速領先。
長三角市場讓外企增信心
在做肉類進口生意的這些年,憑藉良好的口碑、信譽和業務能力,伊禾食品交到了不少外國供應商朋友。 “我們還介紹他們參加過首屆進口博覽會。”包劍凌說,“我們和供應商們的關係一直不錯,比如全球最大豬肉出口商丹麥皇冠。”
丹麥皇冠是伊禾食品在洋山港開展業務後第一批與其合作的客戶之一。 “那時長三角的肉製品或食品企業,比如雨潤等為丹麥皇冠堅定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信心奠定了基礎。”
幾年過去,在中國市場業務量增長迅速的丹麥皇冠已不滿足於在中國做一個純出口商,它想找個合適的地方投資建廠。 “一開始我想促成丹麥皇冠在洋山港建廠,但無奈上海地界裡寸土寸金。”包劍凌對沒做成“媒人”還是有點“耿耿於懷”。但好在,距離洋山港不過百公里的浙江嘉興平湖成就了丹麥皇冠建廠的夙願。
今年二季度,丹麥皇冠的平湖工廠已建成投產,預計每週產量達250噸,年產值約5億元。不過,伊禾食品與丹麥皇冠的合作並沒有結束,這家上海企業依舊是丹麥皇冠小包裝產品的進口商。商務部官網顯示,今年一季度以來,丹麥皇冠集團對中國市場豬肉出口快速增長,並將持續12—18個月。
包劍凌說,像伊禾食品的進口企業特別樂意為世界各國的供應商們“做嫁衣”。 “他們都看好中國市場,我們的貨源也會更穩定,生意也更好做啊。”
“把新的子公司'落子'剛成立的上海自貿區洋山保稅港區還是需要勇氣的。但好在有政策,也有長三角這樣優質的市場腹地,這塊業務還是被我們做起來了。”當下,讓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最新政策盡快落地已成為包劍凌和他的同事們的最新期盼。 “除了高新技術企業,商業生態中,像我們這樣的貿易企業也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