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展望未來,經濟会有哪些變化,如何在不確性中找到投資方向?
3月9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香港大學金融學博士、特許金融分析師歐陽良宜特設主題為《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2023經濟展望》的北大匯豐EDP企業家沙龍,回顧人類生命的意義,講解經濟增長的規律,從地緣因素、歷史因素等角度把握事物的常識性規律。
歐陽良宜
經濟增長的規律: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歐陽良宜教授認為,研究金融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價值的定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為何人類要勞動?何為無差別?何為凝結?政治經濟學家從多個方面對價值進行了闡述和解釋。絕大多數闡釋都是建立在經濟學範式基礎上的,都需要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在討論對錯之前,我們需要先思考一個底層問題,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是什麼?答案看來也很簡單,就是“活着”,或者說生命的延續。大俗話就是,我們勞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活下去。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擼貓狂人”薛定諤曾在經典著作《生命是什麼?》中回答過這個問題。他從物理學的角度對生命本質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薛定諤認為,所謂生命過程,其實就是物質的無序到有序,而這需要能量。構成人體的原子實際上與構成岩石礦物的原子並無二致,而前者之所以能區別於一塊石頭,就是在於組成人體的有機分子運動規律是有序的,而石頭是無序的。人體維持有序狀態需要外部能量,用人話來說就是“不吃飯人會餓死”。
人類社會的藝術、科學和道德體係都是複製和生存的外延。人類的經濟系統則是外延的外延。這些程序的運行都需要能量。能量的運用是人類社會演化的底層邏輯。
從近日全球熱議的“室溫超導”技術引申至對下次工業革命形式的猜測,歐陽良宜大膽預測會集中在可控核聚變主題。他借鑒技術思想家布萊恩·阿瑟所創建的一套關於技術產生和進化的系統性理論——技術的本質——認為新技術就是舊技術的組合;複雜技術源自簡單技術,從無到有;創新就是新的組合方式。
為什麼創新都來自中小企業
歐陽良宜認為,地球上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是稀缺的,所謂經濟學,就是教你做選擇。
他在沙龍中引領學員們思考一個問題,ChatGPT為何是從OpenAI開始而不是百度,“社交+電商”新模式為何由拼多多開始而不是聚划算?這種現象可從動物的生長周期角度來解釋,組成動物的結構越複雜,其迭代的周期越大。做實驗的時候,實驗人員都青睞小白鼠而非猿猴。以此類推,越大的企業,其迭代周期越大,創新能力越差。教授指出,目前中央大力鼓勵中小企業創新,以政策扶持,同時還能解決就業問題,一舉多得。
從地緣位置來看,無論是中國亦或是美國,創新型人才都集中在沿海城市。中國高薪職位大多集中在北上廣深,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的比例也應隨着高薪職位的增加而增加。一個優秀的城市,人均收入、在校大學生數量、研發支出、專利授權數、醫療機構數量、金融機構都應排前列。
論北京、上海、深圳三城,誰的創新能力最強?歐陽良宜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深圳陸續有華為、大疆、比亞迪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企業誕生。而深圳創新就是從華強北開始,創新的最開始就是靠模仿,也就是組合的不同呈現方式。
複雜中國背后的人口流动规律
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中國是複雜的,但從中國人口流動、遷移、城市分布來看,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細看中國的地理分布可知,中國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國東部(51.88%)及中部(22.2%),從歷史人類遷移方向來看,中國人口逐漸往中東部匯集。地級市人口也隨之變動,以廣東省為例,2010-2020年間,只有廣州、深圳兩市人口暴增,農村人口逐步往城鎮聚集,而城鎮人口逐步往大灣區聚集。此間,粵西人口出現負增長,而前海就深中通道附近城鎮聚集大量外來人口。
即使過去三年間,大多年輕人打着“逃離北上廣”的口號回到縣城生活,但疫情后都乖乖回歸大城市。
美國人口流動趨勢顯示,人口在近年間往海岸線、德州、灣區、紐約州匯集。美國匯集了優質的教育、金融和工業資源,東海岸,但市值最高的創新型公司卻匯集在西海岸,如Meta、微軟等集中在西邊的西雅圖、谷歌在加州北部的矽谷、特斯拉也在加州等。個中原因就是西海岸有更好的創新氣氛和空間。類似地,中國大部分金融機構集中在“東海岸”(上海),以華為為首的創新公司都在“西海岸”(深圳)。即使打開谷歌世界地圖來看,日本、印度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城市。
“危”已过,下一步是“机”
沙龍最後,歐陽良宜指出,2022年中美政策發生了割裂。美國瘋狂加息、嚴控通脹的同時,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採用穩健的經濟政策保經濟和就業。當地時間1月19日,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將達到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該數據在1月19日觸及2021年12月設定的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後,持續攀升。為避免債務違約導致國家信用受損,60多年來美國採取了78次行動提高債務上限。無奈之下,美國通過印刷(發行)貨幣方式為政府債務提供融資,俗稱:財政赤字貨幣化。
歐陽良宜認為,美國為什麼要嚴控通脹,就是為了防止美國不同階級群眾出現激烈矛盾而分化國家。反觀中國,中國通脹不似美國那麼高,中國可以繼續以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經濟,從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展望未來,歐陽良宜持樂觀態度,他認為今年經濟可能是超預期。中國今年1-3月的經濟恢復速度超乎全球預期。而2023年下半年消費(進口)、旅遊服務將帶動全球經濟往上走,而通脹不一定會往下走。歐陽良宜認為,中央在2023年應進一步鼓勵擴大消費,各地政府應各顯神通,發展經濟、幹實事。如今,疫情已經結束,對中國來說,“危”已經過去了,下一步可能就是“機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