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經濟增長幅度預期目標為5%左右,但是國際經濟界都預測最終結果只會高不會低。那麼,香港今年的GDP增幅能跟國家同步嗎?筆者想,起碼應該“增三”,即增長三個百分點,起碼不能再低於“四小龍”的韓、星、台。
香港去年GDP負增長排四小龍最後
當前的形勢,中央的判斷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未來可能出現“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但是,要實現5%的GDP預期增幅,是完全有可能的。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儘管低於增長5.5%左右的預期目標,但是在困難的內外環境下取得,實屬不易,重要的是印證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並為今年經濟反彈打下了基礎。事實上,去年我國3%的增速,快於美國的2.1%、德國的1.9%、法國的2.6%等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今年我國的復甦基礎優於他們,復甦速度也必將大幅超越。
問題是,香港能否與國家同步。不諱言,去年香港GDP負增長,在原來“四小龍”中成績最不好。今年1月,香港出口錄得70年最惡劣的紀錄,本港整體出口貨值為2909億元,下挫36.7% ;而進口方面也按年勁減30.2%,同樣屬於1967年9月大瀉36.6%以後的最大單月跌幅。政府發言人表示,農曆新年提早影響外貿表現,預期內地經濟加快增長,應可緩減部分壓力。不過,筆者倒認為,第一對大環境的深刻影響要看得更透徹,第二不能拖國家後腿。事實上,百年未有大變局正在加速深化,緊張的國際局勢對於香港這個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必然動輒得“咎”。
美俄處於“熱戰邊緣”帶來不確定性
一、美俄處於“熱戰邊緣”繼續帶來不可確定性。俄烏戰事已一年多,至今沒有停戰的跡象。戰爭和國際政治已經嚴重阻礙經濟發展。為什麼說,美俄處於熱戰邊緣?筆者看到,當下的美俄關係,比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還要緊張一千倍。烏克蘭作為美國的代理人打仗,基輔出人,美國及帶動北約出武器和物資,但是,事實上烏軍裡面不但有美國雇傭軍而且有美國正規軍人。美軍就差親自下場作戰了。再就是,美國策劃炸毀“北溪”,已經成為莫斯科對美宣戰的理由。總而言之,美俄直接開火就在一線之間。
同時,美國及西方世界全面制裁俄羅斯,甚至不讓俄羅斯參加奧運會,幾乎斷絕了和俄羅斯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種關係。值得一提的是,當下維繫美俄關係的最重要的檔“新削減戰略武器協議”,普京也宣佈暫停了。

香港灣仔金紫荊廣場(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回頭看看,即使是古巴導彈危機時,美蘇關係也沒有如今緊張。事實上,在冷戰後期美蘇都奉行“緩和”政策。兩國首腦頻繁互訪和會談,不斷就限制戰略武器進行談判。美蘇兩國共簽訂了100多個條約、協定,包括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和蘇美《相互關係原則》,作為兩國關係的“護欄”。所以,現在美俄關係緊張至雙方都把核武的“保險箱”打開了。
美國對華遏制政策升級
二、美國將中美關係推到了“冷戰邊緣”。且不說拜登的“毀滅台灣計劃”是否存在,僅看近一個時期美國的議會政客和五角大樓的官員簡直就把台灣當成家裏的“後花園”,天天光顧。台灣的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也居然大搖大擺,走進華盛頓的美國政府辦公室,與高層官員會晤,把拜登的“五不四無意”保證當成垃圾一樣扔掉。再就是,拜登政府不但不撤對華高關稅,還加碼“晶片封殺”,甚至連“無人飛艇”也要用導彈擊落。美國對華遏制政策的升級,令不少專家都認為香港必須有所防備,包括對聯繫匯率要有預案。
美國經濟困局外溢
三、美國難題重重的經濟困局外溢,更對細小的香港經濟體帶來波動。美國通脹居高不下,美聯儲加息不停,更要命的是還突發硅谷銀行等金融機構倒逼,全球恐慌是否又有一次金融大風暴來臨。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產等等,都對香港帶來重大衝擊。事實上,美國也沒有撤銷對香港的制裁,恢復給予香港的“特殊地位”。退一步看,即使美國對華不再升級限制措施,美國本身經濟的不景帶來的訂單大幅萎縮,也對世界和香港的帶來衝擊。近期,全球性的外貿收縮,其中一個源頭就是在美國的需求萎縮。
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國的斡旋下,伊朗和沙特言和,與美國拱火俄烏戰爭形成鮮明對比。而香港特首李家超也捷足先登訪問中東,與沙和阿聯酋等阿拉伯政府商談合作,為香港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不過,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回歸後特區政府也嘗試對經濟發展發揮更多的影響力,但是顯然還是處於“見步行步”的摸索階段。例如,對於GDP等重要經濟指標不敢做出約束性的預期。那麼,要問到是否能跟上國家5%的增幅,就很難有肯定的答覆,因此也不會達致預期目標的舉措。事實上,在如此不確定的時刻,港府應有更“強力”的逆週期措施,而不是只派一些消費券不解決問題,或者被動等待外圍環境好轉。當下,當機立斷,拍板大型基建上馬尤為重要,交椅洲計劃應該盡快上馬。全世界都在以巨額基建投入刺激經濟復甦。所以,以最快的速度展開填海工程,無論從任何角度講,都是必須的,決不允許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