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雜誌查閱
按總期數:第
按年份期數:
 首頁 > 專家論壇 > 正文
從台積電赴美設廠到習近平出訪沙特 看中美競逐關係
■ 潘錫堂 [第3535期 2023-01-16發表]

潘錫堂
  現任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歷任中國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主要作品有《中國大陸研究》、《兩岸關係研究》、《兩岸政經關係與情勢》、《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兩岸關係與政局》、《國際關係新論》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四百多篇及時論數千篇。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投資的晶圓廠日前舉行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圖為位於新竹的台積電總部。(圖源:新華社)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投資的晶圓廠日前舉行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美國總統拜登出席致賀並表示,地表上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之供應鏈回到了美國。台積電也宣布了“兩倍加碼”:由一個廠變為兩個廠,投資額從120億美元變成400億美元,引發台灣民眾的關切,擔憂台積電無法保有製程領先、高良率訣竅很快被學走、幫美國競爭者培訓人才,最後“台積電”將變成“美積電”。面對台積電赴美投資是否會導致“去台化”問題,民進黨蔡當局卻顯得十分淡定、甚至無感。


“台積電”恐淪為“美積電”?


在中美科技戰爆發以來,全世界都發現半導體的重要性,同時也體認到本身的半導體製造能力的不足,大部分製造都在亞洲,特別是台灣地區與韓國,其中台積電又因掌握近9成的尖端製程,而成為各國爭取的對象。尤其由台積電帶領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由於先進技術、人才與成本的優勢,技壓群雄,主宰世界晶片製造的地位難以撼動,也贏得了“護台神山”的“矽盾”美譽。

由於半導體產業在現代產業生態上扮演重要的關鍵組件與戰略資源角色,西方國家除表達關切外,也紛紛表態支持台灣不受“侵擾”。與此同時,為了降低對台灣晶片製造的依賴,美國、日本、德國等國也紛紛要求台積電至其國內設廠,其主要目的在於避免海峽兩岸高風險的地緣政治衝突。換言之,台積電帶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關鍵在製程技術不斷提升,從10奈米開始,迫使美國英特爾稱臣,從此領先群倫。2019年中美貿易戰啟動,東亞地緣政治風險驟升,美國警覺到全球9成先進晶片出自台積電,擔心台海一旦爆發衝突,失去晶片來源將對其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台積電屢次在中美科技戰中被蔡當局推上火線,並與日、德洽談設廠,甚至在兩岸關係緊張中被喻為可能引發衝突危機必爭的焦點。這些發展,在在令人不安;蔡當局對台灣經濟欠缺長期發展策略,卻不斷將台積電當成涉外與戰略籌碼,又無心滿足它必要的水電和人力等需求,這豈非在刨台灣經濟的根嗎?其實,拜登有意藉由日前的首批到廠典禮體現美國握有全球半導體的主導權,台積電也順應白宮的要求,呈現濃厚的美國味,典禮講台周邊處處懸掛斗大的“美國製造的未來”的看板,順應美方的要求歌頌美國強大的要求,不言可喻。

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積電原本反應冷淡,正如其創辦人張忠謀所言,成本比台灣高5成,根本沒有市場競爭力;但美方強力要求,使得台積電不得不同意斥資120億美元設廠,於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量產。拜登政府先後通過約4300億美元《降低通膨法案》與280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用來對特定產業在“美國製造”的政策補貼。然而,在各界擔心美國是否會掏空台積電,最後變成“美積電”?蔡當局及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信誓旦旦說“不會”,甚至保證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會留在台灣。但張忠謀日前透露,亞利桑納廠已開始規劃3奈米製程的生產線,另有台積電前高層透露,拜登政府希望台積電最先進製程可在美國和台灣同步製造。台積電會不會變成“美積電”?下一個指標是研發,研發若離開台灣,總部遷往美國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要言之,台積電製程技術領先美國業者,美國未檢討本身落後的原因,卻以台灣安全風險為理由,要求台積電轉移人才與產能到美國,實在對台灣很不公平。在美方大張旗鼓對台積電也表示歡迎之時,蔡當局也大力宣揚台美關係有多麼緊密、有多少台灣工程師領着所謂“高薪”攜家帶眷落腳美國,一切看似欣欣向榮之際,台灣民眾切莫忘如今由蔡當局帶頭宣傳的所謂“民主晶片永續供應鏈”,本質上並不是出於完全理性自主的經濟選擇,而是參雜許多地緣政治考量和全球強權競逐的政治決定。可見如今被迫往競爭對手的先進國設廠,顯然是受制於政治壓力下的決定,則未來更尖端的技術還能根留台灣嗎?如此不依市場的規律而屈服於政治因素的決策,正是吾人擔心之處。目前的蔡當局唯美命是從的依附政策,將喪失台灣自主的空間,此次台積電的跨境設廠顯然不符合廠商、產業與台灣的利益。尤其美方的作法讓人無法苟同,更糟的是蔡當局一味扈從、百依百順,更令人嘆為觀止。

 

中沙戰略夥伴關係更上一層樓


緊接着,來分析習近平出訪沙特並參與中阿、中海峰會的意涵與影響。台積電亞利桑納州新廠舉行首部機台進廠典禮,美國總統拜登興奮地宣告“美國製造業回來了”。幾乎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沙特進行國是訪問,會見沙特國王、王儲,也舉行了第一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其中,中沙兩國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與另外34項投資協議,估計總規模約300億美元。22個阿拉伯聯盟會員國齊聚一堂,將中國與沙特,及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帶入了新的里程碑。看來,美中的全方位競逐仍進行中,一個強化矽晶圓產能,另一個擴展與中東各國的合作,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拜登政府限制中國大陸獲得最先進的晶片生產技術不遺餘力,且與台灣地區、荷蘭、韓國、日本合作,建立合作框架,限制中國大陸的發展,也可拉大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使其龍頭地位益加鞏固。美國已將台積電緊緊綑綁,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固然是跟着客戶走,但並非一定要到美國,美國遏制中國大陸與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是促成台積電投資的關鍵性因素。在拜登興奮肯定矽晶圓產能落實之際,習近平則風光訪問沙特,將中沙關係推至空前的高度。

美國與沙特關係原本密切,近年跌至谷底,拜登年中出訪沙特備受冷遇,期求增產石油也落至,中國乃加強與沙特及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經貿關係,中國目前已是沙特的最大貿易夥伴。美沙和中沙之間的石油貿易關係時移勢易,近年來出現此消彼長的巨變,中國已成為沙特的另一重要選項。習近平此次的國事訪問,將中沙的戰略夥伴關係更往上提高,從能源合作到農業、投資、金融、高科技、基礎建設,幾乎涵蓋了每一個能合作的層面。尤其,中國更把“一帶一路”和沙特的“願景2030”相結合,要把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往西擴展一路到中東,最後聯合沙特,一起打造一個多極的國際秩序,這是整個的戰略布局。

由此可見,習近平此次同時出席被沙特形容為“三環峰會”的中阿、中海、中沙峰會,堪稱是雙方關係頻繁互動下水到渠成的結果。中國顯然期望藉由習近平出訪,進一步從戰略高度提升中阿經濟合作,從而穩定其能源的長期性供應,並確保“一帶一路”在中東的穩定實踐。習近平參與阿拉伯“三環峰會”,在地緣政治上具一定戰略意涵,主要是中美關係已由合作邁向競爭,雙方在地緣競爭博弈上的矛盾,不易在短期內化解。此次習近平出訪阿拉伯世界,體現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在陸路的延伸。總體看來,中國主要仍依賴其經濟成就吸引阿拉伯世界。大多阿拉伯國家均正面看待中國崛起,認為可為阿拉伯世界發展帶來機遇。若干國家渴望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甚至企盼中國提供擴大基礎建設的資金與技術。

對沙特而言,美國對沙特的關注只有石油,這限制了沙特經濟的多樣發展;而且美國習慣於將本身的利益置於沙特利益之上,並在每個經援和軍售案上都附加條件,等同干涉內政,這才導致沙特忍無可忍而開門迎接中資,也大量採購中國武器。而中國最強調的就是其所有的外援都不附帶任何條件,也不干預內政,這正與沙特追求戰略自主的目標不謀而合。更何況沙特作為阿拉伯世界的龍頭,正傾力經濟多元化和工業化,用以擺脫對石油的單一依賴,認為與中國強化高新技術方面經濟合作,有助於順利推動其“2030願景計劃”目標,雙方也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

總之,當美國沾沾自喜台灣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習近平與沙特簽訂34項巨額合作的項目,中國正在世界各地協助當地發展,創造機會。不少人常從地緣政治角度解讀習近平出訪沙特,但若注意到中國為協助中東產油國家產業轉型所做的努力,即會發現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的活動,具有全球化的深刻意義。例如沙特提出“願景2030”,投資項目牽涉很廣,包括基礎建設、吸引外資、扶持中小企業、教育、軍工等項目,很難想像當前全球除了中國有哪一個國家能同時滿足這些需求?周邊阿拉伯國家也都有提出類似的願景計劃,也同樣找上中國。然而,客觀而言,中沙關係的突飛猛進,雖不等同中國就將取代美國,但也意味着中國區域影響力的躍升。由於考量美國對中東國家在安全利益上的重要性,中國要取代美國的角色,恐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經導全媒體矩陣
商聯通
經典時刻
總編輯話你知
識港--在這裏認識香港
《經濟導報》電子雜誌3539期
新時代新征程
經導系列雜誌-《中國海關統計》
《經濟導報》經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