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
1958年10月生於江西上高。曾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社科院學習,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做博士後。為國際新制度經濟學學會會員。曾在湖南師範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工作。現為青島大學財富管理研究院院長。專長為制度經濟學、現代金融理論和中國金融、房地產理論等,並為國內多所名牌大學EMBA課程的教授。
經濟低谷回升 基數效應明顯
從國家統計局10月24日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儘管三季度中國經濟的復甦步伐快於近月來的市場預測,3季度GDP增長3.9%,比二季度的0.4%顯著反彈了3.5個百分點,但前三季度的中國GDP增長只有3%。根據第三季度的數據,官方及主流媒體都認為第三季度經濟運行恢復向好,增速企穩回升,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復甦上行的通道,但實際情況並非這樣樂觀,該數據不僅明顯差於年中時的市場預期,而且更主要的原因是從低谷回升,基數效應十分明顯。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三季度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和貨物出口分別增長3.5%、5.7%和15.0%,比2季度增長加快8.1、1.4和2.0個百分點,而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反彈幅度最大,但該數據主要是二季度跌入低谷最深,當然反彈的意味更為明顯。特別是,9月份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8月份的5.4%又回落到2.5%,居民消費疲弱態勢並沒有多少改變。因為受疫情影響,國內居民就業的不確定性,收入的減少,日常生活不確定性的增加,這些因素不僅讓居民的消費信心下降,更是讓不少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消費支付能力減弱,再加上近期疫情還在全國多點復發,各地方疫情防控趨嚴,更是讓居民消費疲弱的態勢進一步強化。
比如8月疫情開始緩和,暑假出行從數增加,餐飲收入按年大幅增長8.4%,但接下來9月餐飲收入按年增速無論為負負。受疫情等因素不確定性的影響,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第三季的按年增速大起大落,如8月增速為5.4%,9月則下跌到2.5%。可以說,在這種態勢下,居民的消費信心會下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這個指標短期內要得到改善估計並非易事。而居民消費已佔中國GDP的55%以上,如果居民消費疲弱,這將是影響2022年甚至於2023年中國GDP增長的最大負面因素。這就是為何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恢復居民消費的原因所在。不過,要讓居民的消費信心得以恢復,就得逐漸減少居民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人為因素比重大
保經濟增長的第二駕馬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更多的是政府過度人為結果。從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情況來看,三季度為5.7%, 比二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更具體而言,前三季度,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同比增長6.5%,增速比全部投資高0.6個百分點;它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0%以上。前三季度,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0.8%,投資項目到位資金增長21.3%。即第三季基建投資持續高位增長,其中9月基建投資按年增速達16.3%。也就是說,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主要是是地方政府專項投資一枝獨秀,而民營企業及房地產投資並不是那樣理想。
比如,在青島所觀察到的情況就是最好的案例。今年以來(特別是第三季度以來)青島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遍地開花。大型的項目主要有幹道的立交橋項目建設,山區大型公園建設、大面積的舊城改造等,這些建設項目都在年初就開始啟動。從第三季度開始,青島街道路邊綠化及小型公園建設,政府建築周邊小型公園綠化建設、嶗山景區道路擴建等。可以說,這類的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已經在青島市遍地開花。這樣多的城市建設項目同時啟動,固定資產投資肯定會急劇增長。青島是這樣,估計全國其他城市也會如此,9月基建投資按年增速達16.3%,基本上是由此而來。這些政府的城市項目建設增加就是第三季度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復甦增長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些完全由政府的專項貸款或債券融資人為拉動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能夠持續嗎?當然是不可能持續的。這不僅在於一個城市根本沒有那樣多保經濟增長的立竿見影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在於當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無經濟效率公益性項目之後,地方政府由此所背負的債務如何來償還?如果未來幾年中國經濟能夠走出當前的周期性調整,經濟增長重新回到快車道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及土地出讓金將快速增長,那麼當前的各種基建投資所欠的債務可得以償來。如果實際情況不是如預期的那樣好,反之,市場的周期性調整還在持續多年,那麼這些地方政府的債務將面臨着巨大的違約風險。
房地產市場的下行預期進一步強化
還有,就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情況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負增長還沒有改善。由於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固定資產有較大比重,如果房地產開發投資為負增長,那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就會減弱。從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來看,1-9月的房地產的開發投資為103,559億元,同比下降8.0%。而房地產開發投資佔整個GDP的比重近9%,如果房地產開發投資是負增長,這將成為拉低整個GDP的增長重要因素。而且這種局勢在短期內都無法改變。
再加今年7月份以來“爛尾樓停貸事件”所引發的“保交樓事件”,這不僅標誌著中國居民對住房投資風險的認知、商業銀行對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認知等觀念出現根本性轉變,也標誌着中國房地產市場預售制度、預售資金監管制度等都會出現重大調整,而這些也意味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調整是不可逆轉的。
還有,在二十大報告中,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重心闡述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方向,“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這個表述看上去與十九大報告中的表述沒有多少改變,但既同又側重點有一些差別。同在於房地產行業將保持政策定力,朝着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居住生活品質的方向努力,不同在於住房的消費屬性已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個途徑得到強化,金融屬性即將開始褪卻,真正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品質是其核心。這也意味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性質在重大政策上真正出現了逆轉。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大轉折也就意味着以往依賴房地產市場拉動的GDP可能逐漸退出,對不少地方政府來說,這將面臨著重大的考驗。如果沒有房地產作支撐,特別是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城市及省份,中國經濟穩增長在短期內將失去動力。這應該當前中国經濟增長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所以,今年第四季度,中國的GDP增長不會太樂觀,僅是靠出口推動,力量有限。第三季度中國出口增長開始放緩。第三季出口按年增速平均為10.2%,較第二季度均值減少2.2個百分點,比2021年年三季度均值減少13.9個百分點。第三季單月出口按年增速開始顯著回落,從7月的17.9%下降至9月的5.7%,預計這種情況在第四季度可能會更甚,因為就國際市場來說,不確定性還在增加。同樣,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的固定資產快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這就是當前中國經濟穩增長所面臨的現實與困境。